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莫让老师变书记


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忠良表示,教育部过于注重数据化管理,失去教育管理所应有的人性化,不但加重教师在非教学的工作负担,一些老师甚至因过度忙于文书工作而提早退休。教总主席王超群也表示,教育部往往只会对老师提出许多要求,但却没有考虑到老师们的专业和适当性,当局这样的做法犹如鸡教鸭子游泳

言犹在耳,近日来老师们却又在为网上输入资料工作而抓狂。为了赶在教育部截止日期前完成校本评估管理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老师们被迫半夜三更起身输入资料,苦不堪言,这一切都拜教育部所赐———网络系统缓慢和经常瘫痪。一些老师唯有苦中作乐,改改歌词,自娱娱人,也勉励一起挨夜上网输入资料的同道。

教师工作严重超量

这两三年来,教育部为了追求达到关键绩效指标(KPI),对校长和老师提出诸多要求,包括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据统计,学校需要填写的表格多达45种,老师变书记,天天忙于填写表格,满足官员对数据的要求。

其实,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处理文书和行政工作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2005年,当时的教育部长希山慕丁指出,教师的工作量过重,其中四个州属的教师每星期工作超过74个小时;2006年,教育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教师平均每周工作达到66.24小时,即教师平均一天工作13小时;时至今日,情况没有改善,《2013-2025年教育蓝图》指出,我国老师平均每一天的工作时间介于1115个小时。若根据1930年国际劳工组织每周工作不超过48小时的规定,我们老师的工作时间显然是超量的。

必须回归教学专业

教育部也并非视而不见。

2010年,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教育部设立以教育总监为首的特别委员会,以探讨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

505大选后,叶娟呈和卡马拉纳丹两位新官上任,都异口同声说要关注老师有太多与教学无关的文书和行政工作。卡马拉纳丹还说,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职务应该分清楚,教师的职务是教导学生,而不是搞行政工作。

相信老师绝对很清楚他们的职责范围,但问题似乎是教育部本身还搞不清楚,2005年至今,教育部无数次老调重弹会采取措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但问题依旧存在,是不为,还是无能?

“The quality of a school system can not exceed the quality of it steachers”,这是《教育蓝图》第五章叙述要提升教师专业地位所引述的一段话。

确实如此,老师站在教学最前线,唯有回归到教学的专业工作上,学校教育才能办的成功。减轻教师负担的承诺不能只是讲罢了,还要有实际行动。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精武华小校地事件的深思


吉隆坡精武华小徵地事件峰迴路转,终於有个解决方案。华社高度关注征地事件,乃担心会影响到更多的华小,也有华教领导人把此事归咎於政府不公平对待华小。其实,校地主权问题不只涉及华小,其他源流学校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例如最近关丹圣多默国小就面对教会索回校地的问题。

2005年发生檳城新中华小被逼迁后,华小校地主权问题曾一度引起华社的关注,马华公会当时更是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收集全国华小校地的资料,可惜这份校地资料相当俱全的报告於2008年10月公佈后,隨之而来的党爭使到马华上下根本无暇对华小校地问题採取进一步的后续行动。

无论如何,这份校地调查报告还是华社重要的参考文件,以作为处理华小校地问题的依据。报告显示,全国411所全津贴华小的校地拥有权共归类为11种,除了教育部,还包括州政府、其他政府部门等。而全国879所半津贴华小的校地拥有权的归类则高达17种,包括董事会,社团、庙宇等,一些情况不详,甚至还有逾百所华小的校地是没有献地承诺或相关文件来证实校地已捐献给华小。

笨珍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陈亚栋曾说出其隱忧,以往献地者只是口头承诺,没有白纸黑字,一些地契甚至不在校方手中,隨著土地价格暴涨,学校可能隨时面对献地者的后裔收回校地,而上演类似精武华小事件。可见华小校地主权错综复杂,也是一颗计时炸弹。近期马六甲也有一所华小与庙宇因校地问题而起衝突,因此,华社不能以为只有政府机构会与华小出现校地主权纷爭,尚有许多其他华小校地的地主可在合法的情况下有权拿回属於自己的土地。

《2013-2025年教育蓝图》建议半津学校土地的业主让教育部长期租凭或与教育部直接签订合约,使教育部在不须要业主转换拥有权的情况下,拥有使用校地信託权。教育部也阐明在落实这项计划前,会特別关注和维持半津学校现有的管理机构、特徵和传承。笔者认为,华教组织不应先入为主,认为这项建议是在企图侵犯华小权益。事实上,华教组织应採取主动,对华小校地主权问题向教育部提出看法和建议,並进行商討,一劳永逸解决华小校地的问题,以免將来又发生校地被地主索回的事件。未雨绸繆,这才是维护华小权益的途径。

《星洲日报》言路版   2013年10月24日

2013年10月20日星期日

制度化增建和搬迁华小

 
霹雳、彭亨和柔佛州多所微型华小早前纷纷接获教育局合并的建议,引起华社关注。为免华小数目进一步减少,不利华教长远发展,因此,相关微型华小董事部都坚决拒绝当局的建议。
教育部把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归类为微型学校。根据《2013-2025年教育蓝图》,全国有34%学校是微型学校,其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人数7%。
 
教育蓝图提出四种方案来处理微型学校问题,即维持现状、关闭、合并或搬迁。遗憾的是,教育局却擅作主张,只向微型华小董事部提出合并建议,而没有提出另外3种处理方式,特别是搬迁学校,让人不禁怀疑当局别有用心。
 
接受合并华小将减少
 
事实上,教育部很早就关注微型学校问题,根据教总出版《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里边第四章和第五章有关微型华小和华小搬迁的章节就清楚说明政府对微型学校所采取的政策,即合并或关闭微型学校,惟有这一次的教育蓝图把搬迁微型学校列为其中一项方案。
 
虽然相关微型华小董事部已决定不合并,但学生来源却是学校逃避不了的问题。从教育角度而言,合并小型学校有助于集中资源办校,以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环境。然而,政府的单元化教育政策导致华社无法根据需求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华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面对学生来源问题的微型华小接受当局合并的建议,这意味着华小数目只有不断减少,这是华社无法接受的。
 
要求拨地建校合理
 
虽然教育蓝图有说明政府将继续保留现有多源流学校的教育制度,并维持华小和淡小的地位与特质,不过,这还不足显示政府已公平对待华小。
 
笔者认为,政府若有诚意对待华教发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法规定学校保留地都能用来兴建各源流小学,同时提供足够的拨款,以在缺乏华小的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新的华小,或是批准微型华小搬迁至有关的地区。
 
其实,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28条文下,教育部长是可以设立国民学校和国民型学校,并且必须维持这些学校。因此,华社要政府拨地拨款兴建或搬迁华小,是合情、合理和合法的。只要政府制度化增建或搬迁华小,让华小顺利兴建,满足华社对母语教育的需求,日后若有微型华小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关闭,抑或合并为一所华小,就不会引起华社的大力反弹了。

《南洋商报》言论版  2013年10月21日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谁在分裂董教总

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吴建成日前苦口婆心劝告董教总领导人必须重新修好,以免继续分裂下去,伤害华教的发展。讵料,他的一番用心却遭董总狠批,董总秘书长傅振荃认为这位独中校长是在策划“华教第三势力”,同时对董教总进行破坏、分裂及离间行动。
 
平心而论,读完报章的新闻报道,吴建成日前在笨珍所发表的言论,丝毫没有挑破离间的意图,也不让人觉得是在策划“华教第三势力”来取代董总领导华教的地位。
笔者认为,为免加深误解,傅振荃应事先向吴建成了解其谈话的内容,而不是凭空想象,为他套上分裂董教总的罪名。
 
意图陷教总于不义
董教总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并肩作战,以捍卫和维护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董教总,就没有今天的华文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近期以来,董教总关系起变化,尤其是教总没有参与董总主导的几场华教大集会后,引起董总领导人的不悦,并不断地公开向华社阐明教总成员是因公务员的身分而有所限制,不能批评上司和政府,以致在争取华教权益上有所难处,不能与董总配合。
 
这表面上似乎在体谅教总的难处,为教总解围,但实际上是在挖苦和欲陷教总于不义之中。
 
事实上,早在七十年代,在《阿兹报告书》下,所有政府中小学的教职员,包括华小的校长和老师都已成为公务员,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但这都不影响董总和教总的关系,例如在林晃昇和沈慕羽,以及郭全强和王超群领导董教总期间,不见林老总和郭老两人在报章上公开批评教总。
 
华人须为华教团结
 
如今,董总却以“青蛙图”来侮辱数十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又唯恐华社不知教总成员是公务员,接二连三在不同的场合,“用心良苦”向华社讲解教总的难处。董总究竟居心何在?实在让人不解,也使到华社对董教总的关系和华教的发展感到忧心忡忡。
 
已故沈慕羽曾说过:“我华人要为办华教而团结,勿为华教而分裂;大家存异求同,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最重要的原则。”
 
今年是沈老百岁冥诞纪念,傅振荃在文告中说董总一直坚持秉承华教先贤沈慕羽等人的遗志,想必董总领导人也会记得沈老的上述教诲,争取华教权益必须以团结华社为大前提,而不是造成华社因华教而分裂,最终成为一盘散沙,削弱了争取华教权益的力量。
 
《南洋商报》言论版   201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