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星期五

華教運動要存異求同

這一年的華教可說是多事之秋,內憂外患不斷。先說外患,政府一如往昔,緊握單元化教育政策不放,以致華小建校、撥款、師資等老問題懸而不決,而即將啟動的《2013-2025年教育發展藍圖》更讓華社深感擔憂華小會隨時在各種教育措施中不知不覺被“國小化"。

華教處境還不見好轉,但這一年來,華教隊伍一再發生內部失和的事件:從關丹中華獨中批文的爭議,再到“926抗議大會"和“1125反對教育發展藍圖和平請願集會"所引發內部不同的看法,已經逐步演變為華教的內憂。事實上,華教內部失和的事件,甚至彼此對抗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發生了,例如2006年的董校風波,2008年的新紀元事件,並一直延燒到今天,而當中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是教總和董總之間的關係了。一場又一場的華教救亡運動,華教尚未取得平等地位,卻一張“溫水煮青蛙"圖,以及一句“殊途不同歸",使到兩大華教組織的關係今非昔比。

讓人倍感沉重的是,當前華教團隊的分裂,並不是來自外在力量的分化,而是內部的自我分化,華社不得不擔憂今後華教的發展會有甚麼樣的局面。事實上,華教隊伍本來就是結合了華社裡邊不同組織和人士,除了教總和董總,還有大大小小的數千個華團,也少不了政黨和政治人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存異求同是唯一的法則,只要大家都是站在維護華教權益的立場,即使有不一樣的看法,有不同的管道來爭取華教權益,都不應成為議題,因為重要的是,大家的出發點都是愛護華教,為華教的發展而努力。就如在回應教育發展藍圖的課題上,無論是教總、董總、華總,抑或馬華都好,大家有不同的方式為華教爭取權益,但都殊途同歸,最終目標是要促使政府修正不利華校發展的教育藍圖。因此,大家無需費盡心思去猜疑彼此對華教的忠誠和立場,更不必因爭取方式不同,就動輒指責他人在分裂華教。

“我華人要為辦華教而團結,勿為華教而分裂;大家存異求同,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最重要的原則"。這是沈慕羽先生在84大壽友好歡慶集會上的談話,如今沈先生早已離去,但他的這番叮嚀,卻在在說明了目前的華教處境,可說是對當前華教領導人當頭棒喝。

2012年來到尾端,2013年則將迎來全國大選,國陣能否繼續執政,抑或民聯成功入主布城,屆時的政治局勢將對華教有利,華教路將越走越好,還是步步驚心?這些都是未知數。隨著越來越多的友族同胞就讀華小,慢慢地,華小也會有越來越多具有華文資格的友族教師。華小,誠如鄭丁賢所言,不是一座孤島。以後的華教運動該怎麼走?除了捍衛華教權益,發展硬體設備,華小更需要自己的發展藍圖,塑造本身的軟實力,這才是當前華教領導人必須深思的。

華教運動實在已經容不下內耗了,但願華教領導人今後緊記沈先生的教誨,要以團結華社為大前提來爭取華教權益,而不要因為華教而成為一盤散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2月2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6715

目標一致殊途必能同歸

董總1125和平請願大會曲終人散,儘管當天艷陽高照,但來自全國各地熱愛華教的人士依然出席大會,因為大家別無目的,為的就是捍衛母語教育。可惜的是,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卻節外生枝,繼“青蛙圖"後,他又語出驚人,表示雖然教總採取與董總不同的方式為華教爭取權益,但殊途不一定同歸。這番言論,無疑是進一步加劇董總和教總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早在約4個月前,在森美蘭華教救亡運動匯報會上,已經有出席者詢問教總和董總的關係,當時鄒壽漢的回答是,雖然董總及教總有時難免會出現意見分歧,但卻是分而不離,在華教課題上,教總和董總走的是同一個方向。然而,如今教總選擇不參與1125大集會,同時也表示尊重董總召開大集會的決定,但董總署理主席沒有尊重教總的決定,反而接二連三公開批評教總,其動機讓人費解。

教總和董總本是同根生,都是在50年代,因華教存亡時刻而先後成立。教總成員以華小校長和教師為主,而董總則由各校董事會組成,雖然兩個組織成員不同,但數十年來,都能始終站在同一陣線捍衛華教。如今華教未獲平等地位,但兩個最具威望的華教機構關係已經不大如前,讓華社深感擔憂。

董總領導人認為華小校長和教師因公務員的身份而限制了教總參與1125大集會,似乎也暗示了教總無法發揮其功能。董總領導人或許過於高估本身的能力,而忽略了華小校長和教師是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華教工作者,對教育部的政策最為敏感。一旦出現不利華小的教育措施,他們總是最先知道,並再通知學校董事會或教總,以採取對策。即使在政府強硬推行英化數理措施的艱難時刻,華小校長和教師依然堅守華教崗位,讓華小學生以母語學習數理科。因此,即是公務員,也是華教一分子,華小校長和教師愛護華教的心是不容置疑的。

筆者認同教總主席王超群所言,教總與其他華團包括華總、校長職工會雖然與董總採取不同的方式來爭取華教權益,但大家都有一顆維護華教的心,都是為華教的發展而努力。因此,在維護和爭取華教權益上,只要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是為華教的發展而努力,殊途必能同歸。對待戰友,董總領導人萬萬不能杯弓蛇影,把不出席1125大集會等同於不支持董總,抱著如此心態,華教團隊最終將四分五裂。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1月29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6367

華教的真正危機

董教總是董總和教總的簡稱,兩大華教機構自50年代成立以來,為華教並肩作戰,使到在單元化教育政策的桎梏下,華教仍然能突破重重困境,穩固發展。數十年來,董教總已經成為華教的代言人,對不利華教發展的政策,華社總是以董教總的意見為主,一起捍衛華教。

然而,近些日子來,兩大華教機構在華教的問題上出現了不一致的步伐,意見分歧逐漸浮上台面。從董總退出“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圓桌會議,到926國會提呈備忘錄,都不見教總的參與。更讓人不解的是,董總和教總在同一個屋簷下辦公,但董總主席葉新田日前卻通過媒體喊話,以華社名義呼吁教總出席1125大集會。

不過,經過深思熟慮後,教總日前發表聲明表示不參與董總的大集會。教總認為,政府並未關上溝通大門,因此,目前還不是時候召開大集會,而教總也會繼續積極參與爭取政府修正教育藍圖的工作。無論如何,教總也尊重董總舉辦大集會的決定。這顯示儘管董總之前的種種動作不顧及教總的感受,但為了華教的團結,教總還是願意與董總維持合作關係。

董總以華教到了存亡時刻,因此召開1125大集會,筆者認為,董總言過其實,因為並非整份教育藍圖的內容都不利於華教發展,實際上,教育藍圖也對當前的國家教育弊端提出全方位的檢討,通過教育轉型改善和提昇國家教育素質。

因此,相比董總,教總在爭取教育部修正教育大藍圖的作法是務實的。作為專業的教育組織,教總在教育藍圖定案前,與教育部維持良好溝通,並提供專業的意見,包括華小的實際教學情況和問題,這其實能夠確保政府根據各源流學校的實際情況來規劃全面的教育改革,並制定一個滿足各族群母語教育需求的教育藍圖。

事實上,如果華教真的是處在存亡關鍵時刻,這根本不是董總獨自舉辦大集會就可以應付得來的,而必須彙集所有華團和華基朝野政黨的力量,不分彼此全力捍衛華教的權益。雖然從325、926到1125大集會,每一場大集會都有獲得警方的批准,合法性不容置疑,但對華教發展而言,不但沒有意義,更是受到破壞,因為一次又一次華教大集會的背後,存在的是華教分裂的危機。

過去,華教團隊雖然彼此想法不同,但為了華教,大家還是團結一致,殊途同歸;但如今,華教已經不能團結華教團隊,而是分裂大家,這才是華教真正的危機,真正的存亡時刻。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1月2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6297

又是華教大集會

董總獨自宣佈舉辦“1125反對教育發展藍圖和平請願大會",筆者深感費解,因為近兩三個月來,董總和國內主要華團,包括教總、華總、留台聯總、七大鄉團、南大校友會和校友聯總互動頻密,包括在8月提呈《七大華團對教育課題的立場與要求》給首相,10月份召開七大華團交流會,接著就提呈《七大華團對教育發展藍圖的初步看法和建議》。顯然的,華團在華教課題上都立場一致。

反對教育發展藍圖事關重大,筆者相信各主要華團領導人一定會全面支持。但如今,董總沒有事先徵詢華團的意見,即使宣佈舉辦大集會後,也沒有第一時間與這些華團作匯報,反而號召其他團體支持大集會,這無疑讓華社產生誤解,以為這些華團反對董總舉辦華教大集會。看起來,董總的舉動,似乎志在做華團龍頭老大更勝於一切。

筆者認為,在爭取華教的權益上,把一直以來與華教有著密切關係的國內主要華團排除在外,絕對是不明智之舉,也削弱了華社的凝聚力。事實上,以往的董總領導人,如林晃昇和郭全強都非常重視與華團的關係,他們不突出個人領導,積極與華團聯繫,以壯大爭取華教權益的力量,因此,從1987年華小高職事件,到1999年全國華團大選訴求,再到反對華小數理科英化等重大華教事件中,從未見到董總單打獨鬥,反而與教總等主要華團站在同一陣線捍衛華教。

或許是目前的董總領導人在經過325和926大集會後,認為在沒有華團的支援下,本身也還能夠得到一定的群眾支持,因此,才高調表示不需要徵詢華總、教總等華團的意見。更何況今次的大集會獲得民聯的支持和動員,人數肯定超越前兩次的華教救亡運動。不過,參與華教大集會的人數多寡不是關鍵,而是後續工作才重要。董總一再舉辦華教大集會,但有否檢討325和926大集會的成效?華教的處境有否好轉?

筆者認為,325和926除了讓董總領導人頻密在媒體曝光,增加個人知名度之外,但對華教發展而言,卻沒有多大作為。325萬人大集會後,董總沒有在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圓桌會議上進一步以民意向教育部施壓,促請政府加速解決華小師資問題的步伐,反而卻退出圓桌會議;而926從開始的“倒魏"到後來變成提呈華教備忘錄,至今也已一個多月,當初接收備忘錄的首相署部長納茲裡有否履行承諾,在內閣會議為華教仗義執言,沒人知道,倒是董總文告中那段“感謝納茲裡對當前華教面對的不合理待遇的關注、同情和理解"讓人印象深刻。

每一場的華教大集會上,董總領導人激昂演說,出席者報以熱烈掌聲,最後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為句點。一場大集會後,等待的又是另一場華教大集會。《左傳‧莊公十年》的《曹劌論戰》有名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魯齊兩國作戰,魯國軍隊等到齊國軍隊擂三次鼓後,一鼓作氣打敗齊國。華教,萬萬不要淪落到這種局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1月7日
http://www.sinchew-i.com/node/339032

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馬華的建校遷校成績單

馬華最近召開代表大會,在黨務報告中列出了政府在2008年大選批准的13所華小遷校及7所新華小的進展。據報告,目前已有1所新華小正式啟動,3所新華小已獲新校地,另有9所華小完成遷校。如果說這是馬華經歷2008年的308大選後,在華小建校問題上所交出的成績單,筆者認為,這只能說是一份不及格的成績單,因為2008年大選至今,已經過了4年多的時間,這些華小建校和搬遷的工作理應早已完成,或最低限度,在來屆大選前,全部已經竣工啟用。

平心而論,馬華交出的成績卻是令人失望的,當中有4所新華小,以及3所搬遷華小至今還沒有動工,而且必須指出的是,首相早在今年3月已經為雪州雙溪龍華小主持動土儀式,同時還移交了450萬令吉撥款,結果半年多的時間匆匆過去了,只看到報告寫著還在處理圖測及其它相關手續。這還不打緊,雪州沙登嶺華小的處境更讓人心酸,報告寫著教育部已經批准校地及650萬令吉撥款,不過,沙登嶺居民自動自發設立面子書,每日向華社報告這所新華小的最新進展,看到的是:還不見一磚一瓦。

還有,敦陳修信華小怎能算是2008年大選批准的華小之一呢?事實上,這所華小是上一任教育部長,也就是希山慕丁在2006年9月批准興建的,但遲至最近這一兩年才開始動工興建。此外,還有新山培華華小二校、彭亨加叻武吉丁丁競智華小、呀吃18里中華華小,以及更早的檳城明德華小正校等等。

增建一所學校有多難?看看《教育部發展藍圖》初步報告的數據,從1980年至今,全國興建了2千所學校,可見興建一所學校不難,問題是在於不能,還是不為。筆者更無法想像,2千所學校,當中華小又佔了多少所?

馬華舉辦萬人宴,也為華小籌款,這算是好事,但華社更期待的是,馬華在解決華小的問題上應該有更大的作為,華小一旦獲得批准興建或搬遷,就要確保華小獲得撥地撥款,並如期完成建校計劃,而不是一再拖延,出現許多問題。經歷308政治海嘯,馬華的建校遷校成績單如此令人失望,如果不再快馬加鞭,完成對華小建校和搬遷的承諾,並進一步爭取在華裔人口密集區興建更多的華小,筆者擔心,從不及格的建校遷校成績單,最後將再下一級,變成“缺席"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0月31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6031

確保華小不變質

早在今年5月召開的教總會員代表大會上,主席王超群就已對教育部暗地裡增加華小第二階段的國文節數感到非常不滿。教總揭露,從2014年開始,華小第二階段的國文節數將從目前的每週180分鐘增加到270分鐘。然而,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當時卻認為那只是教育部課程發展司的建議,還勸請教總不要緊張。

結果,《國家教育發展藍圖》初步報告公佈後,情況進一步惡化,這份藍圖竟提出要國民型學校(華小和淡小)的四五六年級國文科採用與國小一模一樣的課程和考試。教育部認為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華淡小學生的國文水平,甚至不再需要開辦預備班。

華小學生學習三語,本來已經非常吃力和不容易。加納博士提出人類有不同類型的智能,其中一個就是語文智能。華小生當中不乏一些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因此,學習三種語文對他們不會造成問題,就如魏副部長三語能力皆強是眾所周知的,華社自然盼望華小生的語文能力都能像他一樣,但事實告訴我們,三語精通的華小畢業生只佔少數。華小三語並重,結果往往是“三語病重",大部份的學生在痛苦的情況下學習語文,若進一步採用國小的國文課程,國文勢必成為大部份華小學生的夢魘。

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的是,學生必須掌握其母語的學習後,才能更有效學習。如今教育部卻本末倒置,沒有強化華小的華語華文教學,反而偏重國英文教學,特別是國文科。華社擔心,這不但沒有幫助到提昇華小學生國文程度的目的,更嚴重的是,破壞了華小以華語華文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特徵,誠如教總所言,這如同把華小“國小化",導致華小變質。

《國家教育發展藍圖》對華小影響深遠,一旦落實,華小隨時都會有變質的隱憂。教總已經再一次如實反映華小即將面對的困境,華社怎能不緊張?魏家祥表示《國家教育發展藍圖》還未定案,要華教組織提出意見,反映心聲,也通過馬華中央教育局召開研討會,廣邀華團出席,而全國主要華教團體如教總和校長職工會的領導人都應邀出席,足見大家對這份教育藍圖的重視,並希望作為政府一員的馬華可以真正為華社作出爭取。

其實,在《國家教育發展藍圖》未出爐之前,華教團體都已經聽從魏家祥的呼吁,踴躍出席國家教育對話會,也提呈了許多意見,但《國家教育發展藍圖》出爐後,華教團體對國家教育發展所提出的建言石沉大海,華社失望之餘,還要對其內容感到心驚膽跳。因此,馬華舉辦《國家教育發展藍圖》研討會,收集華團的意見是合時宜的,但更重要的是,這不能只是一場政治秀,而必須認真看待華教團體的建言,並付諸行動,在政府裡邊據理力爭,確保華小的母語教學特徵不被破壞,這是馬華不能推諉的責任,更是華社不能妥協的。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10月12日
http://www.sinchew-i.com/node/332876

納茲里為華教護航

首相署部長納茲里表示,董總提出的華教訴求,包括承認獨中統考文憑是合理及符合時宜的。相信少有巫統資深內閣部長會如此高調為華教仗義執言;難怪新聞照片中董總領導人眉開眼笑,感到無比欣慰,因為與2009年5月會見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時,被一口拒絕承認統考的情況相比,納茲里的言論確實會讓董總感到一股暖流,連日前發表的文告也少了貫有的火藥味,除了向支持者表達謝意,也不忘感激納茲里。整篇文告已經不讓人覺得華教有快要滅亡的迫切感了。

無論如何,納茲里的言論卻對副首相帶來難堪,因為這似乎帶有指責教育部沒有解決華教問題的意味,因此,副首相不快是不難理解的。
但是,多位馬華領導人對納茲里為華教仗義執言的反應卻讓人覺得有些酸溜溜,蔡細歷認為這是譁眾取寵,魏家祥則說那是一般的外交辭令,廖中萊則說馬華都有在內閣反映華教的問題。

說來說去,讓馬華領導人心中不爽快的是,納茲里本來就不應該接見董總,因為這是馬華部長的工作,更不能發表認同董總的華教訴求,因為這搶走了馬華作為唯一代表華社在政府內閣爭取華教權益的發言地位。

不管納茲里將來如何協助華教,但此舉肯定已經讓他在華社心中增添不少分數,至少會認為他是少有開明的巫統領袖。而身為內閣資深部長,納茲里必然清楚知道他為華教護航的言論所須負起的責任。眾所周知,在內閣,馬華部長實力單薄,在處理華教問題時,總面對一些巫統部長的阻撓。如今,難得有巫統資深內閣部長如此公開對華教問題暢所欲言,馬華部長更應該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聯同納茲里在內閣一起爭取華教的地位,而不是對納茲里的言論感到耿耿於懷。

如今926大集會已經落幕,納茲里、馬華和董總是時候各就各位了。董總領導人達到了他們舉辦大集會目的,但華教內部卻因為對這場大集會的看法各異而產生分裂,因此,董總有必要重新與各華團,特別是教總修補關係,以免得不償失。作為政府的一員,馬華部長今後在內閣不應只扮演“傳話者"的角色,只有反映華教問題,但沒有據理力爭。至於納茲里,則已經具體表達他對華教的立場和看法,而他也必須履行他對華教的承諾,華社會聽其言而觀其行,且看他如何為華教爭取平等的權益。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2年10月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5664

325,926 大不同

325華教救亡運動得到廣泛華社的支持,無疑是因為抗議的主題,也就是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得到大家的共鳴,再加上長久累積下來的種種華教問題都沒有獲得解決,使到逾萬名華教支持者湧到新紀元學院,以實際行動來向政府提出抗議,因為大家都很清楚訴求的對象是政府,華教問題的根源乃源自於國家的單元化教育政策。

然而,與325大集會不同的是,926的抗議行動卻把華教問題歸咎於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結果引起華教內部不同的聲音。在意識到內部的反對聲浪後,董總惟有調整策略,以技巧的手法來圖淡化掉“926倒魏"的色彩,例如在《告社會人士書》中,上半段簡略說明當前華教情況,並表示926華教救亡抗議行動主要是呈函促請首相正視和解決華教當前所面對的問題,但讓人費解的是,《告社會人士書》下半段突然卻集中火力炮轟魏家祥,甚至列出5大罪狀,要他引咎辭職。

比起325華教大集會,926大會顯然沒有明確的主題,而且董總領導人的說法不斷變來變去,這也難怪一些資深華教人士,如森州董聯會顧問鄭順智會對926集會感到納悶,讓人不知何去何從。

事實上,到國會向首相反映華教問題是一個具體爭取華教權益的行動,因為過去數十年來,華教團體都只是提呈備忘錄給有關當局,如今把華教問題帶到國會,也可讓所有的國會朝野議員清楚知道華教的困境和要求。可惜的是,董總領導人卻沒有把926爭取華教權益的目光放遠,一開始就鎖定魏家祥為打擊的對象,不但失去了意義,而且也讓人覺得當中存有個人議程,結果得不償失,因為不僅僅是作為基層華教工作者的各校董家教成員有不同看法,甚至華教最高領導機構—教總和董總都有分歧。

已故沈慕羽曾說過:“我華人要為辦華教而團結,勿為華教而分裂;大家存異求同,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在華教此時因關丹獨中事件及926大集會而出現紛爭的時刻,董總領導人更以沈老的教誨為警惕,爭取華教權益必須以團結華社為大前提,而不是造成華社因華教而分裂,最終成為一盤散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9月2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5559

讓華社太沉重的華教內憂

日前,華總會長方天興表示,儘管對華教課題看法不同,但華總願意繼續與董總配合。此外,校友聯總和留台聯總等華團也發表文告,吁請教總和董總閉門協商內部的矛盾,鎗口一致對外。顯然的,因對華教課題有不同的看法,當前華教團體的合作關係已經出現裂痕,讓部份華團感到擔憂。

事實上,這幾年來,華教的內憂確實叫人太沉重,尤其是董總領導人和多個與華教息息相關的團體連續發生爭執,進而演變成華教內部的對抗,這包括2006年與全國校長職工會的董校風波;接下來是2008年的新紀元風波,把華教內部份為“挺葉新田"和“挺柯嘉遜"的派系,甚至延燒到2010年因校友聯總主辦的華教常識比賽出現一題與柯嘉遜有關的題目,結果董總與校友聯總之間發生爭執;同一年也發生了董總不再參與聯辦一年一度華教節的事件。

來到2012年,華教內部的分裂進一步升級。政府批准興建關丹獨中,但董總與復辦關丹獨中工委會對批文有不同看法,結果華社盼望已久的關丹獨中遲遲不能動工。董總發起“926倒魏家祥"簽名運動,卻造成最基層的華教工作者,即全國各校的董家教出現不一致的聲音,出現“支持魏家祥"和“支持董總倒魏"的聲音,這是繼新紀元風波後,再一次分裂了華教基層。

此外,董總主席葉新田本身領導的吉隆坡增江北區華小也發生家協和校友會不滿葉新田領導的董事會對學校發展沒有作為,而另外通過正常程序向教育局申請註冊新的董事會。

然而,當中最令人關注的莫過於是董總和教總之間的關係了。數十年來,華教在董總和教總的領導下,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許多不利華教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從而保住了當今華教在我國存在和持續發展。但華教兩大機構當前的合作卻似乎是貌合神離,沒有一致立場,例如董總退出教育部解決華小師資問題圓桌會議,教總卻選擇繼續留在圓桌會議爭取;董總反對關丹獨中批文,教總沒有給予支持;董總發起“926倒魏"簽名運動,教總則不表態。這種種的現象顯示,長久以來合作無間的教總與董總也出現了矛盾,這肯定大大不利華教的發展。

事實上,這幾十年來,華教內部從未出現如此多的爭執事件,即使過去也曾發生,特別是八、九十年代,華教內部對於“三結合"和“兩線制"的參政行動有不同的看法,但也不至於產生內部對抗,大家還能團結一致,站在同一陣線反對不利華教的單元化政策。

但是,今天的華教內部矛盾已經延伸到內部對抗了。誠如方天興所言:在華教民族大業和大義上,充滿了互相針對、猜疑、指責的輿論和對決,也因一再失態、失控而導致對事也對人。因此,當前的華教領導人已經是時候自我反省,必須對當前華教內部的對抗所帶來的破壞有所警惕,以免繼續讓情況惡化下去,否則到最後,受到破壞的最終還是華教的發展,而這肯定並非是華社所願意看到的局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2年9月20日
http://www.sinchew-i.com/node/327475

團結一致建關丹獨中

據報導,華總、吉隆坡中華獨中董事部及復辦關丹獨中工委會就關丹中華獨中批文的爭議與董總領導人首次會面,但沒有達致共識。雖然與會幾個華團沒有不歡而散,但總讓人覺得關丹獨中要興建起來,還有一段困難的路要走。

經過二十多年的辛苦爭取,關丹華社好不容易才拿到批文,然而,董總卻不認同這所獨中,並冠以“變種獨中"、“私立國中"的指責,結果過去一兩個月來,爭取在關丹興建獨中的華教人士被迫忙於釐清有關的指責,平白浪費了許多時間。事實上,如果在這段期間沒有發生上述無謂的爭議,相信籌建工程已經可以開始了,畢竟萬事俱備,只欠動工而已。

筆者認為,儘管批文有令人不滿意之處,但董總實在是沒有必要繼續大做文章,做無謂的猜疑,以致耽誤了興建關丹獨中的工作。相反地,董總應給予工委會全面的配合與支持。事實上,工委會成員都是一群熱愛華教的人士,其召集人黃道堅更是參與華教工作20年,是一位踏實的華教工作者。對於關丹中華獨中所面對的問題,工委會的成員比任何人來得更焦慮,若關丹獨中是所謂的“變種獨中"或“私立國中",試問他們怎能還會接受呢?畢竟工委會可承受不起“典當華教"的罪名。

為了讓關丹獨中可以如期在2014年建立起來,筆者認為,工委會此時此刻不必理會對關丹獨中的種種指責,反之應該加快步伐,把這所獨中建立起來。雖然一開始以店屋作為臨時校舍是無奈之舉,但誠如黃氏所言,“在一個小門中做一些事情",這還是積極的行動,因為與其一直在為批文兜兜轉轉,倒不如以實際行動對華教作出正面的建設工作。因此,華社特別是彭亨州華社應該給予工委會全力支持,團結一致儘快把學校建立起來,讓當地華小畢業生以後不必舟車勞頓到外地接受獨中教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9月1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5431

單元化政策才是問題

董總主席葉新田日前表示,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在處理華教問題上失職,因此,董總要舉辦926大集會,促請魏家祥引咎辭職。華教問題困擾華社數十年,歷任華裔教育部副部長自然成為華教工作者批評的對象,魏家祥也不例外。在當前關丹中華獨中課題、吉隆坡增江北區華小董事部鬧雙包等問題被一些人士炒作的情況下,董總要魏家祥下台的舉動,肯定會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然而,對筆者而言,董總此次926華教大集會,炮火對準魏家祥,根本不是解決華教問題的做法。華教長期面對的問題,其根源在於國家的單元化教育政策,只要國家教育政策繼續朝向單元化教育制度,華教問題就根本沒有獲得解決的空間。因此,在單元化教育政策的鉗制下,歷任華裔教育部副部長都不能在教育制度上解決華教問題,而只能通過迂迴的爭取手法來解決一些華教問題,例如搬遷微型華小到缺乏華小的華裔人口密集區,而不是從制度上撥款撥地興建新的華小。

筆者認為,董總諸位領導人都是資深華教工作者,因此,理應知道華教問題的根源是在於單元化教育政策,而不是在於華裔副教長辦事不力。然而,讓人深感不解的是,董總卻向首相投訴魏家祥在處理華教問題上失職,這不是等於告訴首相,目前的國家教育政策是沒有問題的,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魏家祥,因為他沒有妥善處理華教課題,所以導致讓華社認為政府沒有解決華教問題?換言之,只要魏副部長下台,換任何一個人上台擔任代替他,一切華教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難道是董總諸位領導人的想法?

不久前,董總才聯合其他華團包括教總、華總等華團提呈《七華團在教育課題上的立場與要求》備忘錄予首相,裡邊涵蓋了對國家教育課題的15個立場,以及49項要求,包括制定及落實增建各源流學習的制度,以及廢除不合理的建校規定。相信這些問題都是魏家祥職責內不能解決的,而問題根源也肯定是單元化教育政策。因此,筆者認為,與其把魏家祥當作箭靶,董總的大集會更應該直接了當向首相表明反對當前的單元化教育制度,並要求政府落實多元的教育制度,這才能根本解決華教問題。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9月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5337

解決華小問題的雙贏方案

董總認為教育部當前將大量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派到華小,情況比1987年派遣不具華文資格教師出任華小高職更嚴重。華語華文是華小主要教學和行政用語,因此,不具華文資格教師出任華小高職,華社就應堅決反對。就如當前砂拉越有29所華小校長不具華文資格,因此就應馬上被調走,但讓人納悶的是,作為董總成員之一,砂華小董聯會卻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下,當地華小董事會可提出保留校長的理由,董總領導人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事實上,如果有關不具華文資格教師被派往教導華小美術、音樂等科目,這些教師同樣也應被調離華小,這是無可妥協的原則。當前面對的問題是,教育部所派華小不具華文資格教師都是在師訓學院主修國文和英文者,受訓畢業後就被派到華小執教相關語文科目,而華小實際上也正缺乏這些語文科教師。

國英文科在華小是第二語文,因此,華教領導人都認為有關科目教師必須具備雙語資格,才能協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然而,也有教育工作者認為,華小一至三年級由諳雙語教師教導,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而四至六年級則可由不具華文資格者執教,以減少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干擾,畢竟問題不在於教師是否具備雙語能力,而是有關教師是否掌握第二語言教學法。

筆者認為,當前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教導國英文科的問題絕對不能與1987年高職事件相提並論。高職事件是教育部有意從華小行政作業著手,派遣不具華文資格者出任華小校長、副校長等高職,以達到改變華小行政用語的目的;但在當前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教導國英文科的問題上,這關係到華小語文科教師的專業、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環境等,必須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事實上,當前一些華小英文教師雖是華裔,卻不具華文資格,但教學表現特出。按照華教領導人的立場,這意味著這些教師不適合在華小任教,這是否合情合理?這是華社必須省思的。

無論如何,華教領導人至今未從這方面認真作出探討。日前巴生興華獨中舉辦英文教學研討會,以探討英文作為第二語文學習的教學功能,這是一個很好的研討會,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如何提昇獨中生的英文學習。因此,筆者認為,華教領導人也必須在華小舉辦類似的教學研討會,集合國內外的教學論據,探討華小生第二語文的學習,包括師資的要求等,並向教育部提出建言,尋求雙贏方案,為華小生謀求更有效的第二語文學習方法,這才真正有助華小的發展,如果一味堅持舉辦抗議大會,閉上與教育部會談的大門,最終受苦的還是華小生。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2年3月1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3125

徹底解決華小師資問題

內閣日前成立了由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為首的特別委員會,以期一勞永逸解決華小長期以來一直面對的師資短缺問題。據報導,魏家祥將在近期內與相關的華教組織,包括董教總和全國校長職工會等組織會面,共同探討華小師資的問題。

筆者認為,教育部與華教組織會面,就必須展現其誠意,以真誠的態度來聆聽華教組織對華小師資問題所提出的建言。事實上,過去董教總等華教組織對華教問題,諸如華小師資問題提呈了無數的備忘錄給教育部,也曾與歷任教育部長或副部長會面,但始終都只是紙上談兵,沒有看到實際的成果。

此外,歷任華裔教育部副部長也曾誓言旦旦要在若干年內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然而,多少年來,華裔教育部副部長來來去去,但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卻懸而未決,反而有日益嚴重的現象,尤其是教育部近期派遣大量不諳華文的國英文科教師到華小執教,無不讓華社擔心這些不諳華文的教師會對華小的發展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將不但無法有效教導華小生學習國文和英文,更嚴重的是,華小以華語作為主要行政和教學媒介語的特徵將會逐步變質。

華小師資問題數十年來無法徹底解決,歸根究底,其根源乃是教育部對華小師資問題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避重就輕,只一味從表面上回應華社的要求,但實際上卻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來解決華小師資問題。事實上,教育部的責任是培訓足夠和適合的師資給各源流小學,但如今教育部卻是嚴重失職,以致華小的師資短缺問題遲至今日尚無法獲得解決,而華教組織也對這個困擾著華社數十年已久的問題愈加不滿,對有關當局失去信心,並發起抗議行動。

師資不足是華小的老問題,華小每一年開學時必須敲鑼打鼓聘請臨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以免課室不會出現有學生,沒有教師的窘境,因此,華社都對內閣成立以魏家祥為首的特別委員會寄予厚望,希望真正能夠為華小師資不足問題制定一個完善的師資培訓方案,以一勞永逸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而不是以政治需求為考量,特別是為應付隨時舉行的全國大選而作出的權宜之計。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2年3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3024

易名不如爭取增建華小

首邦市子文華小易名風波剛落幕,又傳來蒲種哈古樂華小也要易名,不同於子文華小易名是為表揚捐助該校的熱心人士,哈古樂華小易名是因為該校從霹靂愛大華哈古樂園坵搬遷至當地,由於國文校名依然保留園坵(SJKC Ladang Harcrof)的字眼,造成家長誤以為該校位於園坵地段,因此,董事會才決定將哈古樂華小易名為“深靜華小”,即“學問深靜博大”。董事會也吸取子文易名風波的教訓,要進行校內民意調查,以收集家長的意見,並以這項調查結果為依歸。

看起來,董事會對哈古樂華小易名做足準備功夫,以免掀起另一場易名風波。即使是大多數家長認同易名,筆者還是認為哈古樂華小易名是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如果哈古樂華小是一所全新的華小,因校名引起混淆,董事會自然可以收集家長意見,以決定是否要易名;但哈古樂華小畢竟不是一所新華小,而是一所原本已快要瀕臨關閉的超微型華小,在當年董事會為保住學校的情況下,決定從霹靂越州搬遷到雪州蒲種,以紓緩當地華小嚴重不足的問題。

哈古樂華小成功搬遷到蒲種,除了讓當地的華裔居民受惠,更重要的是,它其實也反映了當前我國華教面對單元化教育政策鉗制的事實。遷校目的就是要讓這所微型華小繼續存在,因此,任何一所搬遷的微型華小都不應易名,因為這不但一刀切斷有關華小的歷史,更是企圖模糊華社的視線,通過易名來合理化把搬遷到新地點的微型華小當作是一所新的華小。

筆者認為,哈古樂華小董事長高祥威無需費盡心思向教育部申請易名,事實上,董事會該做的是向教育部申請去掉國文校名中園坵的字眼就可以了,這樣就不會再引起家長的誤會了。或許在搬遷初期,一些家長難免對哈古樂華小的國文校名感到疑惑,但是,哈古樂華小搬遷到現址已經有4年的時間了,而且學生人數已經從一開始的300多人劇增到目前的2千多人,可見當地居民對哈古樂華小不感陌生,紛紛把孩子送到該校就讀。試問這樣的情況下,還會有家長對哈古樂華小的校名有誤解嗎?

在單元化教育政策的主導下,華小面對的問題從來沒有停止過,被喻為“華小保姆”的各校董事會應該在這個時候更積極配合董教總,以向政府爭取更多的華小權益,而不是向教育部申請為學校易名,這對華教的發展毫無建樹可言。更何況與其勞師動眾為華小申請易名,倒不如積極爭取興建更多新華小,這不是更有意義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9月2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1049

制度化增建華小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表示,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已經一口答應動用國小保留地,以作為遷校華小的校地。作為國家體系的一環,學校保留地本來就應用來興建各源流小學,而不是被規定只能興建某一源流的學校。因此,國小校地用來建華小,根本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無論是建校或遷校,華小一直面對一條非常不合理的行政條例,即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也就是說,這些學校保留地只能興建國小或國中,而不能用來興建屬於國民型學校的華小、淡小和國民型中學。因此,在這不合理的條例下,很多已經獲得批准興建或搬遷的華小遲遲無法動工興建,原因就是沒有校地,即使千辛萬苦找到了校地,但卻發現有關的校地已經被規劃為國小保留地,不能作為興建華小的用途。

無可否認,目前有一些華小成功爭取到把國小地轉為興建華小的用途,而這些建在國小保留地的華小都是經過華教人士無數次的爭取,以及鍥而不捨的努力下而取得的成果,並不是政策的明文規定。

誠如教總日前的文告所言,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教育部長是可以設立國民學校和國民型學校,並且必須維持這些學校。因此,提供校地讓華小遷校或建新華小是政府應負起的責任,而不是把尋找校地的工作推諉給華社。

筆者認為,政府若有誠意對待華教發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法規定學校保留地都能用來興建各源流小學,使華小在一個合情、合理和合法的情況下獲得興建,這樣才能根本解決華小不足的問題,而不是讓華社一再歷經波折,以搬遷微型華小的方式,來解決華裔人口密集區面對華小不足的問題。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9月1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0875

子文華小不應易名

雪州首邦市子文華小董事部致函教育部,要求把校名改為“拿督謝華華小”,教育部也順從董事部的意願給予批准,而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也透露,往後將有更多華小以先賢的名字命名。筆者非常認同華小以華裔先賢命名,因為這可讓小學生從有關學校的校名中認識某位華裔先賢的奮鬥事跡和貢獻。筆者認為,以先賢命名的華小必須是一所全新的華小,而不是更改現有的華小校名。因此,筆者非常不苟同子文華小董事部把現有校名改為“拿督謝華華小”的舉動。

子文華小並非是一所全新的華小,而是1939年由一批當地的華僑領袖所創辦,並以當時的中國財政部長宋子文命名。日本佔領馬來亞時期停辦多年,所幸戰後復辦,不至於從此消失。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子文華小面對學生來源的困境,因此,為了避免學校沒有學生來源而被關閉,導致華小數目減少;同時也為了要讓首邦市的華裔孩童有機會就近上學,不必日日舟車勞頓到其他華小接受母語教育,於是,當時的子文華小董事部護校心切,毅然同意把學校搬遷到首邦市,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才順利搬遷到現有的校址。現有董事部更是出錢出力確保學校軟硬體設施齊全,讓莘莘學子有一個良好的求學環境。由此可見,一所華小的存在,靠的是先賢和後來者的努力經營,缺一不可。

然而,子文華小董事部決定把學校易名為“拿督謝華華小”,以肯定丹斯里謝富年的貢獻,這固然是董事部的權利,但試想一下,數十年後,如果也有某位熱心人士對“拿督謝華華小”有更大的貢獻,而那時的董事部也決定把“拿督謝華華小”的校名改以那位熱心人士的名字,如此下去,校名被改來該去,叫人情何以堪。子文華小校歌的其中一段非常有意思,是如此寫道:“子文基業,先賢創,董教護根聖德崇……。”但如今子文華小易名,校歌的意義還在嗎?

事實上,首邦市是華裔人口密集區,尚需要興建華小,以舒緩當地華小學生人數嚴重爆滿的困境,因此,筆者認為,子文華小董事部不妨向教育部爭取興建一所以“拿督謝華華小”命名的新華小,這樣才是最實際的做法,也不會引起爭議。希望子文華小董事部可以收回學校易名的決定,讓子文華小的校名永遠保留下去,就如校歌最後寫道:光耀子文如彩虹。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9月1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20725

讓臨教成為合格老師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日前在國會下議院表示,教育部已決定從今年起不再聘用臨教,而現有執教中的臨教將獲得考慮被吸納進入教育系統成為合格教師。這項宣佈引起教育界關注,大家對當局培訓臨教成為合格老師並沒有異議,因為此舉不但可以讓許多具有教學經驗的臨教有機會接受培訓成為合格教員,同時又可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對於教育部不再聘請臨教的決定,大家都深感擔憂,當中教總就發表文告直言,一旦教育部若不再聘請臨教,華小將面對嚴重的師資荒,並吁請教育部規劃完善的師資培訓計劃,以全面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落實“無臨教”的目標。

“無臨教”的目標其實早在5年前的“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中被提出來,教育部當時的目標是要在2010年落實“無臨教”的目標。但是,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全國目前尚有1萬3千多名臨教,這是一個龐大的數目,也顯示與“無臨教”目標還有一段距離,有待教育部的加倍努力落實。

事實上,教師是專業領域,這幾年來,教育部也一再強調提昇師資專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包括推行各項師資培訓計劃,以加強教師的整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但是,教育部的師資培訓工作卻與學校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導致學校長年累月面對師資不足的困境,而必須聘請臨教來解困。就以華小來說,每一年新學年開學前敲鑼打鼓尋找臨教已經是司空見慣,而且往往還面對當局的人為偏差,就如近期吉隆坡華小在開學4個月後,仍然面對聘請臨教的問題,深深影響學校行政運和教學,讓校方非常苦惱。

師資不足問題年復一年的重演,不但與教育部要提昇教師專業資格的目標背道而馳,而且也難以實現先進國的宏願。雖然過去教育部多次信誓旦旦要加以解決,但是,每一年新學年開學時,這個老問題再次浮現。因此,筆者認為,要徹底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教育部責無旁貸,包括必須嚴正看待各源流小學師資不足的問題,除了培訓臨教成為合格老師之外,也必須根據學校的實際需求增加錄取師訓學員人數,確保每年培訓出來的師訓學員人數足以填補師資空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無臨教”的目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4月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864

盼更開明看待獨中

獨中生以統考文憑申請師範課程終於有了定案,對華社而言,可說是久旱逢甘雨,因為過去讓統考文憑持有者申請師訓課程的宣佈都只是空雷不雨,讓華社空等待。

首相納吉日前也強調,獨中生以統考文憑申請師範課程的決定是在聆聽華社的心聲後而做出的,顯然首相有在關注華社的心聲。

事實上,除了積極爭取以統考文憑申請師範課程之外,華社也一再希望政府可以撥款和興建獨中,以及更重要的是,全面承認獨中統考文憑。就以興建獨中來說,這幾年來,由於獨中教育受到華裔家長的青睞,學生人數直線上升,在一些沒有獨中的地區,當地華社都殷切盼望政府可以批准設立獨中,讓孩子有機會接受獨中教育。然而,華社要求政府批准興建新獨中,甚至是復辦獨中的願望都一直沒有達成,即使是申辦獨中分校,例如在關丹設立吉隆坡中華獨中分校也同樣面對重重困難。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日前在國會發表有關《1996年教育法令》在修改後,闡明獨中數目維持在60所的言論,更是讓華社深深感覺到興建新獨中是沒有希望的。

平心而論,政府允許獨中生以大馬教育文憑國文優等和英文及格,以及高中統考3科優等的成績來申請師範課程,這其實與華社要求全面承認統考的意願有一段距離,因為華社最大的希望是政府全面承認獨中統考,讓獨中生可以憑著統考文憑進入公共領域,包括國立大學深造和到政府部門服務,以為國家的發展獻出一分力量,這其實是華社長期以來的願望。

事實上,由於沒有得到政府的肯定,獨中這幾十年來辛辛苦苦所栽培的許多人才都流失到國外如鄰國新加坡,讓華社深感痛心政府不珍惜人才。

縱觀這一兩年來獨中的發展,政府對獨中的政策似乎開始有些鬆綁的現象,例如頒發獎學金給50位統考成績最優秀的獨中生;可以統考成績申請國家高等教育基金貸學金,以及到現在讓高中統考文憑持有者也有機會接受培訓成為小學的教師,這接二連三的好消息,對獨中辦學是一種肯定,對政府而言更不是壞事,因為同樣也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因此,華社都盼望首相能繼續秉持以民為本的理念,聆聽華社更多的心聲,更開明看待獨中教育的發展,尤其在批准興建獨中和承認統考方面,能夠為華社捎來更多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3月2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707

國民型中學建、遷校路崎嶇

近期,吉隆坡尊孔和檳城日新國民型中學申請搬遷和增建分校都先後遇到阻礙。先是教育部以尊孔中學的新校地是國民學校保留地為由,因此要尊孔中學另外自行找新校地,以作遷校用途,接著教育部又拒絕日新中學申請在威南興建分校,理由是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沒有興建國民型中學的條例。教育部的拒絕,不但讓尊孔遷校和日新建分校夢碎,對也計劃設立分校的巴生光華和八打靈公教國民型中學來說,也是一個壞消息。

翻開國民型中學的發展史,打從60年代初接受改制以來,時至今日,成功興建分校或搬遷的國民型中學數目寥寥無幾。

當中北海鍾靈中學1976年開始要設分校,10年後,分校校舍竣工啟用,也成功申請成為一所行政獨立的國民型中學;吉打吉華二校儘管在1986年成功申請註冊為一所獨立的國民型中學,但都是與他校共用校舍校園,一直到2004年,才有本身巍峨宏偉的新校舍;芙蓉振華國民型中學董事部90年代初期醞釀申請興辦一所分校,1995年大選前獲得批准,分校最終於2005年正式開課,但不是一所行政獨立的中學,使校長須兼顧兩校行政工作,非常不易。

遷校方面,巴生中華國民型中學雖然已經在數年前完成遷校計劃,但遷校過程面對官員的偏差和故意刁難,包括不能使用政府學校保留地,必須歷經波折才成功落實遷校計。檳城菩提國民型中學的遷校過程算是較最為順利的,因為從申請搬遷到獲得批准,以及新校舍的落成,費時約三、四年時間。菩提中學大部份的遷校經費還是必須依靠華社捐助,眾志成城才達成的。

上述多所國民型中學建校遷校的例子,在顯示了國民型中學建校遷校一路走來一直是顛簸前進,崎嶇難行。今天的國民型中學可說是處在一個兩難的處境,一方面國民型中學在1996年教育法令已經不復存在,可是教育部卻還是沒有把國民型中學和國民中學放在同等的地位。

另一方面,與華小建校遷校,或和申辦獨中分校相比較下,國民型中學爭取建分校和遷校的課題顯然不太獲得華社的關注。儘管在去年年杪國民型中學的課題鬧得沸沸揚揚,主要華團和政黨包括董總和馬華公會等都以高姿態表示關心國民型中學的發展,如今在尊孔遷校和日新建分校的問題上,至今不見相關團體有積極的行動給予支持。

以目前情況而言,國民型中學是很多華小畢業生升中學的選擇,也是華小師資的活水源頭,因此,在面對當局不公平的政策下,對目前正尋求搬遷或設立分校的國民型中學而言,極需要廣大華社的支持,俾通過種種管道,包括輿論來促使政府批准其申請,並撥地撥款來完成國民型中學建分校或遷校的大計。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3月2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622

別讓報考華文太沉重

據報導,16名適耕莊育群國民型中學的學生原本打算今年放棄報考SPM華文,但在馬華聯邦直轄區教育主任等人的勸服下,終於改變初衷決定報考華文。這些學生放棄報考華文,不是因為不愛華文,而是因為華文太難考,擔心影響整體的成績,才有不要報考華文的念頭。

華文太難考,這不是上述16位學生的心聲,而是全國每一位中五生的心聲。每一年,在選擇報考SPM科目時,要不要考華文是他們最難於做抉擇的時刻。放棄報考華文,心中卻捨不得那份對華文的熱愛;選擇報考華文,卻時時刻刻擔心成績單上會因一科華文沒有拿到A而受到影響。在選擇和放棄報考華文之間,總叫人太沉重。

事實上,何止學生擔心報考華文會影響到他們的考試成績,一些國中學校長也為了害怕學生的華文考不到A,不但拉底學校的整體成績,也影響學校在國家關鍵成效領域下的排名,因此不鼓勵,甚至阻止學生報考華文。這樣的現象,真的讓人感慨萬端,報考華文竟然成為大家的夢魘。

不久前,馬華轟轟烈烈展開全國報讀報考華文運動,擬定種種策略來鼓勵中學生報讀報考華文。然而,要中學報讀報考華文,不是僅靠嘴巴上的鼓勵就可行了,更重要的是要對症下藥,深入探討中學生不報考華文的根本原因。就以華文很難考到A為例,相比其他語文科,華文A1的百分比偏低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在去年的SPM考試當中,華文A1的百分比只有0.2%,而國文卻有9.0%,英文則是3.0%,淡米爾文也有2.9%。難道華文真的怎麼難嗎?這是很多國中華文老師、學生和家長百思不解的。

因此,馬華在這方面應認真探討華文難於考到A的背後真正原因,尤其是身為教育部副部長的魏家祥更是身負重任,有必要召集相關的考試局和課程局官員來瞭解問題的症結,例如是否考試題目超出學生的理解範圍、評分標準出現問題等等,以一一作出檢討改善,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足夠的信心報讀報考華文。

其實,華文太難考只是其中一個讓學生對報讀報考華文卻步的原因,國中華文班所面對的許多問題,例如師資不足、華文班被編排在課外、沒有舒適的學習環境、缺乏應有的教材等等,這對國中華文班的運作帶來負面的影響,也打擊學生對學習華文的信心和熱忱,這些問題都迫切有待教育部關注和加以解決的。國中華文班是華小畢業生在中學階段唯一學習華文的機會,因此,希望不要再讓中學生抱著沉重的心情來報讀報考華文。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2月2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361

踏實為華社服務才是上策

近期,馬華總會長蔡細歷宣稱,“馬華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懂車大炮”,此外,媒體也沒有廣泛報導馬華為民服務的新聞。言下之意,馬華不獲華社的支持,不是馬華沒有為華社服務,而是不懂車大炮,而且媒體沒有大事報導馬華的新聞。

筆者對於蔡細歷有此言論並不出奇,因為自出任馬華總會長以來,他不斷提出要高調問政,以讓華社瞭解馬華在努力為華社服務。然而,近期來的幾場補選,國陣都告捷,而且巫裔和印裔的選票皆有回流國陣的跡象,但偏偏華裔選民似乎仍然對民聯情有獨鍾。華裔選票不回流國陣,難免蔡細歷會感到煩躁,因為這樣以來,馬華又如何能再自稱代表華人社會?

自308大選以來,馬華給華社最深刻的印象是從不間斷的黨爭的亂象,即使是在新年前夕,馬華一些領導層也仍然在高調互相嗆聲。事實上,過去馬華黨選的種種亂象,已經加深了華社對馬華的反感,也進一步擴大了馬華與華社的距離。一個政黨不獲得人民的認同,這其實是意味著該黨沒有在扮演好其應有的角色。因此,馬華要重新贏得華社的認同和支持,其領導層就必須認真地去思考華社能為華社做些甚麼實實在在的事情,而不是一再把問題歸咎於反對黨以譁眾取寵的手法博取支持,甚至認為媒體沒有給予馬華全面的新聞報導。

在去年為馬青總團第46屆全國代表大會主持開幕時,馬華署理總會長廖中萊曾引述毛澤東的《詠梅》詞來勉勵馬華上下,他表示希望馬華像梅花,儘管“已是懸崖百丈冰”,但卻“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冬去春來,春天一定會重臨馬華。

是的,馬華要春天重臨,單靠“敢怒敢言”或“高調問政”還不夠,因為對華社而言,這只是靠一張嘴巴說而已,要當華社喉舌,代表華社講話,馬華就要在國陣政府體制內扮演有效地執政黨的角色,以實際行動,踏實為華社爭取應有的權益,這才是獲得華裔選民重新認同和支持的唯一途徑。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1年2月2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266

師資調派須符合需求

近期,雪州沙白縣多所華小獲派不諳華文課業輔導教師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向媒體表示感到委屈,因為他一早已經通過電話指示教育局調州有關的教師,但華小校長卻自作主張,以臨教來替換課業輔導教師,結果造成不諳華文的課業輔導教師遲遲沒有被調走,使他感概本身變成了“壞人”。新學年伊始,華小問題層出不窮,讓華社防不勝防,也難怪副部長深感委屈。

然而,究竟誰是製造這些問題的始作俑者?追根究底,還不是數以千計的教育部乃至各州各縣教育局官員當中,一些“小拿破侖”官員陽奉陰違,推行一些不利華小的措施,自行派遣不諳華文課業輔導教師到華小。這本來就是錯誤的資源分配,因為不諳華文課業輔導教師根本就無法有效扮演教學角色,因此,魏副部長一早應馬上明文指示教育局調走有關的師資,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而不是一通電話把球踢給縣教育局和校長自行解決。

副部長此時此刻滿腹委屈,讓筆者想起早前柔佛州華小發生縮班事件,當記者一再追問事件的進展時,副部長當時的回應是:要不要我現場打電話,看是教育部說了算還是州教育局?可見,如果教育部有明確指示,州和縣教育局的官員哪敢自作主張?畢竟教育局聽命於教育部,而校長則是按照指示辦事。然而,在不諳華文課業輔導教師的課題上,問題是出在教育部沒有明文指示調走有關的教師,結果導致縣教育局和校方自行尋求另外解決方案。

事實上,既然不諳華文的課業輔導教師不符合華小的實際需求,就不應該派到華小,因此,魏副部長該對付的是教育局的“小拿破侖”,該處理的是要指示部門發出通令,明文規定華小課業輔導教師必須懂得華文,而不是一再通過媒體指責校長。更何況校長身為公務員,根本無法違抗指令,若教育局官員要調走不諳華文課業輔導教師,校長怎能還有權利提出要留住有關教師來換取臨教的建議呢?更重要的是,要解決這個華小問題,就必須有教育部一紙通令在手,因為有了通令,一切依法辦事,也不必再勞煩副部長打電話,指示“小拿破侖”糾正錯誤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1年2月1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8197

從根本解決華文教育問題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日前表示,在馬華的努力下,華小和獨中的問題已經逐步獲得解決,馬華下一步將協助受到政府忽略的國民型中學。對於蔡細歷的言論,筆者實在無法苟同。

其一,馬華本就應對國民型中學所面對的問題負起責任,因為60年代華文中學改制事件也與該黨脫離不了關係。如今在星洲日報廣泛系列報導國民型中學的種種困境後,馬華領導人才表示是時候關注和協助國民型中學,這難免讓人感到後知後覺。其二,華小和獨中的問題真的已經逐步獲得解決了嗎?

華小和獨中的問題可說是罄竹難書,從師資短缺、華小建校遷校困難重重、撥款不足、獨中統考文憑不被承認、政府不資助獨中發展等等,試問有哪一項問題是在逐步解決當中呢?就以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為例,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已經多次在國會清楚表明不會承認獨中統考文憑。此外,有關以獨中統考文憑申請進入教育部師範課程至今也沒有了下文,而如今又發生半津華小因行政撥款不足而托欠電費,但卻被有關當局割電的問題。由此可見,華小和獨中的問題不見有逐步獲得解決的跡象,而還是處於困境重重的局面,有待華社自力更生,力求突破,以確保華小和獨中可以健全發展。

筆者認為,要真正全面解決華小和獨中的問題,就必須回到問題的根源,即摒棄國家單元化教育政策,否則,華小和獨中所面對的問題就難於獲得圓滿解決。舉個例子,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嚴重不足,馬華理應據理力爭,要政府根據興建國小的方式,在有關的地區直接撥款撥地興建華小,而不是費盡心機草擬建校指南,這不但是治標不治本,也會讓人感覺政府在興建國小和華小有不同的制度。事實上,數十年來,單元化教育政策早已根深蒂固在教育部官員的思維,因此,舉凡制定任何教育藍圖,政策和措施等,都是脫離不了單元政策的傳統框框,這包括了強化國小政策,以及鞏固國語和加強英語政策等等,處處可見教育部官員保守的心態與思維。

有鑒於此,馬華的當務之急是向政府爭取廢除單元化的國家教育政策,筆者認為,唯有從根源著手,重新制定一個真正反映各民族對母語教育需求的教育政策,以公平對待各源流學校,如此一來,屆時華小和獨中的問題不是逐步獲得解決,而是根本的解決了,這其實也是符合廣大華社的意願。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2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7331

中央付款制度須公平

吉打州兩所微型華小因拖欠電費,而在沒有事先被國能照會的情況下割電,引起了華教人士的不滿和抗議,也批評教育部對華小的不公平政策。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則表示認為,教育部每年都會撥出一筆費用給政府資助華小作為雜費,包括用來繳付電費,因此認為華教人士對教育部的指責是不公平的。然而,教育部真的被冤枉了嗎?

無可否認,教育部的確有撥款給所有學校來繳付電費等開銷,但從今年6月1日開始,教育部推行中央付款制度,即由政府為學校的電費,也包括水費、電話費和排污費等開銷埋單,學校不用自行繳交。這無疑是非常好的教育措施,因為學校可以把原本用來繳付這些開銷的撥款用在其他建設學校的發展。但問題是,中央付款制度只是惠及全津學校,半津學校卻被排除在外。

更嚴重的是,全國有800多所華小是屬於半津學校,華教人士對於教育部沒有把所有學校都納入中央付款制的做法感到不解,認為這是“一國兩制”,因此,才批評教育部沒有公平對待華小,這其實就是華教人士真正不滿的地方。身為華裔副教育部長,魏家祥應該清楚知道華教人士對教育部的指責不是毫無根據的。

教育部行政撥款不足用來繳付學校電費等開銷是存在已久的問題。教總在今年1月就針對半津華小水電費的問題作出了詳細的報告,清楚說明了行政撥款除了用來繳付水電費開銷,也必須用在其他方面的開銷,出現了沒有多餘的錢來繳付電費的窘境,可說是錢不夠用。馬六甲愛極樂州議員邱培棟日前更是揭露,根據他在馬六甲州議會獲得的書面答覆顯示,該州的華小截止今年9月為止,拖欠國能逾8萬元的電費。

雖然目前遭斷電的吉打兩所華小的電源已經恢復正常,但問題還未解決。事實上,拖欠電費不是吉打上述兩所吉打華小的問題,也是國內很多屬於半津華小所面對的問題。一直以來,當面對行政撥款不夠繳付電費時,華小只好自行解決,有能力的,就自掏腰包來承擔,沒有能力的,只好拖欠。校方也天天提心吊膽,擔心老師學生上課到一半,國能一聲不響切掉電源,學生的學習受到影響。

其實,要解決半津學校拖欠電費的問題一點都不難,只要教育部把中央付款制度的措施同樣在半津學校落實,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何苦在電費的問題上,同樣是教育部管轄下的學校,卻要有“一國兩制”的做法,結果招來華社的不滿和批評。誠如吉打董聯會主席陳國輝所言,學校拖欠電費不應怪罪於校長,而是教育部政策不公的問題。只要教育部一視同仁,沒有全津和半津之分,公平對待所有學校,批評的聲音自然也就會沒有了,教育部何樂不為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1月3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7257

培訓雙語華小國文教師


馬華副總秘書長何國忠表示,馬華有信心在明年新學年開始之前,有關教育部委派主修國語教師到華小教導一二年級國語的課題將獲得解決,這對華社而言固然是個好消息,但這不意味著華小國文師資的問題已經獲得全面解決,因為在現有的師資培訓制度下,教育部根本沒有為華小培訓必須具備華語和國語雙語能力的國文教師。教總主席王超群日前也透露,目前大部份受訓的華小國文組學員都不具備SPM華文資格,這實際上也反映了教育部在華小師資培訓制度的不足之處。

教學大計,教師為本,要真正提昇華小的國文水平,其關鍵在於教育部所培訓的師資是否符合華小的實際需求。然而,在華小國文科師資的課題上,筆者不見馬華乃至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對當前華小國文師資培訓的關鍵問題,即教育部沒有為華小培訓主修華文和國文的雙語教師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規定華小一二年級的國文教師必須諳華語和國語,但師資的來源卻令華社感到擔憂。雖然目前大部份教導華小低年級的國文教師都具有雙語能力,但實際上他們並非是主修國文的教師,而是華文教師。問題是,即使是有很多年教導國文科的經驗,他們卻不被教育部承認為國文教師的資格。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於今年7月為雪州華小強化國英語運動主持推介儀式時表示,有一所華小的小六生在做小一的國文習題時,竟然不能過關。筆者相信這是個案,但還是足以反映華小國文程度低落的情況令人擔憂,尤其在鄉村或新村地區,很多升上國中的華小畢業生輟學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無法掌握國文。

語言的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累積過程,因此,在探討華小國文師資和提昇國文水平的課題上,應以學生的學習為前提,並培訓符合實際需求的師資。筆者認為,教育部應為華小培訓主修華文和國文的雙語教師,而這不應只是限制於教導一二年級的國文。與此同時也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三到六年級為國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諳華文和國文的師資,以確保在6年的小學階段,真正有效掌握基本的國文程度,不至於到中學階段因無法適應以國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環境而被迫輟學,進而對我國的人力資源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1月2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7170

華小建校遷校困難重重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日前宣佈,教育部長已經正式發函,批准雪州首邦市太子嶺敦陳修信華小的興建計劃,並將撥款1千700令吉來落實這項建校計劃。據日前星洲日報《大都會》報導,當地居民對此都感到很高興。這的確是值得歡慶的事,因為打從前任教育部長希山慕丁於2006年9月29日宣佈在第九大馬計劃興建敦陳修信華小後,這四年來,當地居民都在盼望著這所新華小,但左等右等,等到第九大馬計劃都過了,還是不見新校舍的一磚一瓦,當地居民都希望這一次的宣佈不會又是一場歡喜一場空。

同樣的,對於雪州蒲種居民來說,他們也在盼望著可以馬上有一所新華小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好讓他們不用舟車勞頓,把孩子送到距離住家20公里的華小就讀。根據教總的文告指出,政府早在3年前已經批准彭亨文冬競智華小搬遷到蒲種,但到現在完全沒有進展。據統計,蒲種華小10年前已經開始面對學生逐年增加的問題,但10年來,學生增加了逾5千人,卻只增加了一所華小,而且還不是新的華小,而是老遠從霹靂州搬遷到當地。

從敦陳修信華小到文冬競智華小的例子,相信華社心中都會有納悶,那就是興建或搬遷一所華小,究竟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完成。柔佛古來華小一校和二校董事長鄭孝錐或許最能體會其中的辛酸。古來華小二校的遷校經歷了4屆大選,3任首相,4任教育部長,4任馬華總會長,也在2008年大選前,高調舉行動土禮,但新校舍還是無法如期在明年新學年啟用;對此,鄭孝維只能表示感到不解,想不通。另一個例子是檳城明德華小正校的搬遷工作,同樣和古來華小二校一樣的經歷,但更糟糕的是,這所華小的新校舍到現在完全沒有動靜,早前還有報導說該校的新校地長滿了野草。

華小問題層出不窮,的確讓人非常不解,因為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華社理應無憂無慮,無需為華小的生存和發展感到擔憂,但其實不然。一方面對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不足坐立不安,擔心孩子沒有機會受母語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對微型華小沒有學生來源,隨時會停辦而感到憂心忡忡。

馬來發展商獻地作為興建華小的消息讓人感到欣慰,然而,華社要求增建華小沒下文,搬遷微型華小又遇阻礙,可說是建校遷校困境重重。因此,倘若政府沒有落實制度化增建華小和搬遷微型華小的方案,即使是有更多的友族發展商願意獻地作為興建華小的用途,但華小建校遷校遙遙無期,望著一大片的校地,也是無用武之地。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1月1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7109

國民型中學自力更生

多個文教團體,包括隆雪華堂、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教總、林連玉基金和校友聯總等正積極籌辦“國民型中學問題與挑戰研討會”,據悉,研討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促成國民型中學董事會組成一個聯合會,以解決國民型中學所面對的種種問題,這對華教而言肯定是帶有積極和正面的發展。

然而,霹靂和檳威華校董聯會卻認為此舉是分裂華教,因此強烈反對國民型中學董事會組織一個聯合會。“國民型中學問題與挑戰研討會”工委會最終也為顯示尊重有關方面的意願,而刪除了催生國民型中學董事聯合會為宗旨的事項,這是令筆者深感到失望的。筆者也對於一些華教團體把成立一個全國性的國民型中學董事部解讀為企圖要成立另一個董總的說法感到非常納悶和不解。

國民型中學雖然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公平對待。對政府而言,國民型中學只是屬於政府資助學校,也就是所謂的半津學校,因此,教育部只是負責學校行政和教職員的薪金,其它事務如維修校舍,甚至搬遷等都是董事會自行負責,例如近期教育部就表示,尊孔國民型中學是政府資助學校,因此校地和建校費用都必須由董事會負責。

自接受改制以來,國民型中學的地位就每況愈下,一方面得不到政府的資助,還要處處被刁難,包括華文節數減少、沒有被列為正課、不諳華文者掌校等等,在不公平的制度下,使到國民型中學成為四不像。另一方面,與獨中相比,國民型中學也得不到華社的關注,甚至被形容為華社的私生子。因此,數十年來,國民型中學唯有依靠董事部,家協和校友會的支持,自力更生,使到國民型中學在重重困境中得以繼續存在和發展。

目前國民型中學的董事會都是各自為政,若董事會組織健全和強大,這肯定有利於學校的發展,包括一旦教育部調派不諳華文的校長前來掌校時,董事會可以加以拒絕,以捍衛國民型中學的權益。由於沒有一個組織結合所有國民型中學董事的力量,再加上一些國民型中學的董事部組織不強,身為公務員的校長又難以違抗教育部的指示,因此,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才建議全國各國民型中學董事會可以組織一個聯合會,以進一步加強爭取國民型中學的權益,這也獲得多個文教團體的認同和支持。

事實上,國民型中學董事組成一個全國性組織,只會更有效爭取國民型中學的權益,包括維護董事會組織與主權,何來分裂華教呢?雖然研討會主辦當局已經刪除了催生國民型中學董事聯合會為宗旨的事項,但是,基於這是關係到國民型中學的切身問題,而全國78所國民型中學董事部才是決定是否要成立全國性組織的關鍵團體,因此,筆者認為,全國所有國民型中學董事部應主動參與“國民型中學問題與挑戰研討會”,並在研討會上從種種角度來深入探討成立國民型中學董事聯合會的事項。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1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7078

對症下藥提昇華小國文水準

教育部推行鞏固國語政策,同時也強調國文科師資必須是在師範學院主修國語。這引起教總主席王超群的憂心忡忡,擔心華小一二年級的國文科將由不諳華文的國文老師來教導,進而影響華小的國文水準。教總主席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目前的師資培訓制度下,教育部所培訓的華小國文師資幾乎都是不諳華文者佔大多數,若由這些老師來教導華小一二年級學生,在語言無法溝通的情況下,肯定大大影響教學的成效。

事實上,為在華小推行鞏固國語政策,教育部早前也建議大幅度增加華第一階段的國文上課時間,惟在華團的堅決反對下,才作出修改。華小生對國文的掌握能力不強,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然而,如果教育部要加強華小學生對國文的掌握能力,就必須對症下藥,以真正有效提昇華小的國文水準。

從教育部鞏固國語的策略來看,例如強調趣味教學、閱讀計劃、通過資訊和通訊工藝教學等,這些固然都是提昇學生對國文掌握能力的實際措施。教育部也必須清楚知道,在華小,國文是第二語文,與國小的情況不一樣。因此,要提昇和加強華小生對國文的掌握能力,就必須從第二語言的角度為出發點,包括培訓掌握雙語的華小國文師資,以真正達到教學目標,惟教育部所推行的鞏固國語政策並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如何實際加強華小或淡小的國文水準。

或許有人認為把國文當作是華小的第二語言是對國語不尊敬,這其實只是庸人自擾。國語的地位已經勿需受到質疑,而且也受到憲法的保障。事實上,要學好語言,尤其是第二語言,就必須從語言角度出發,按部就班,才能事半功倍。前陣子,專欄作者莫辛阿都拉在其文章中認為,以“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在華小教導國文的最好方式。對於這種“淹沒式”的教育方式,讓完全不懂游泳的孩子在水中嗆水、下沉和掙扎、以確保孩子儘快學會游泳,筆者實在無法苟同,因為不是辦教育所應採用的方法。不可否認,一部份的優秀學生,尤其是具備語言天份者將在這種“淹沒式”的教育方式下取得成功,但畢竟這只是少數,對於無法有效學習的大多數學生而言,得到的只是壓力不斷、缺乏自信和失敗的經驗,更是為日後的厭學和輟學埋下隱患。

將心比心,教育部派往國小教導華文的師資不但具有雙語資格(通曉華文和國文),也是經過第二語言教學法的培訓。此外,國小華文課程和課本也是根據第二語言教學模式編寫。試想想,如果國小華文班老師只是懂得華文,不諳國文,有關的老師如何能夠勝任教學,國小生又要如何學好華文?因此,同樣的道理,教育部也必須根據華小的實際情況,培訓諳雙語的國文師資,編寫符合華小程度的國文課程綱要和課本,提供有效的教學環境等,讓華小生快快樂樂學習國文,而不是一再推行不利華小的措施,讓華教團體提心吊膽,也讓學生無法有效學習語文,最終無法達到提昇華小國文水平的目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1月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969

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增建華小要有誠意

今年8月3日各華文報報導雪州蒲種華小學額嚴重不足,教育部近期在其官方網站作出了回應。根據教育部的解釋,這是因為蒲種一帶華小供不應求,以致無法容納更多的學生。當局已經在短期內採取行動把被拒於門外的學生安排到其他華小就讀。當局也建議,若父母把孩子送到其他華小就讀時面對問題,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小,因為國小還可提供很多學額。

蒲種是華裔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國內面對華小最嚴重不足的地區。近幾年來,許多孩童無法就近上學,而被迫必須舟車勞頓到更遠的華小就讀,讓家長苦惱不已。長遠之計是在當地增建足夠的華小,而不是建議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小。然而,看到教育部有關的回應,不僅讓人感到失望,也在在顯示了教育部沒有誠意要解決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不足的問題。

我記得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甫上任時,就指示教育部官員不得發表不准興建華小的言論,然而,華社增建華小的要求不見得就此一帆風順。以2008年大選批准增建6所新華小為例,兩年多了,仍然不見這些新華小校舍的一磚一瓦,更不用談何時可以竣工啟用了。此外,原本要從彭亨文冬縣搬遷到蒲種的競智華小的搬遷計劃也過了兩三年,但還是遙遙無期。可見,無論是興建新華小,或是搬遷微型華小到華裔人口密集區,始終看不到教育部要解決華小不足的誠意。

事實上,政府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屬下城市與鄉村規劃局早已經有了在住宅區興建學校的指南,而且教育法令也闡明教育部長有權力設立國民型學校,但華社要求興建新華小卻處處被為難,其根源還是在於教育部官員的保守心態,以及根深蒂固的單元化教育思維,以致教育部官員陽奉陰違,沒有依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現有建校指南和遵循教育法令興建華小,甚至還鼓勵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小。

教育部官員我行我素,沒有體現出要解決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不足問題的誠意,令華社不滿,馬華必須付諸行動,在這方面據理力爭,從政策上著手,給予華小明文的保障,這才能夠根本解決華小建校的問題。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0月2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826

古來國小校地爭議的省思

前身為教會學校的古來國小一校因教育部擬收回校地,而引起該校董事會的不滿,並引發爭議,該校董事會希望教育部收回成命。筆者認為,雖然此事是發生在國小,但華社不得不關注其進展,因為一旦教育部成功徵用古來國小一校的校地,這片校地的擁有權將從教會轉為教育部所擁有。這對目前國內有許多校地仍然屬於董事會的華小而言,將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

一直以來,華小校地主權問題都是華社非常關注的問題,例如2005年檳城新中華小被逼遷的事件,以及之前發生的太平華聯華小二校校地轉為全津的事件都成為華社的焦點課題,也讓華教工作者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以免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校地的主權,這是因為國內絕大部份的華小都是由華社一手所創辦的;因此,校地擁有權被視為是華社的資產。

根據馬華在2008年所作出的全國華小調查報告顯示,國內有879所華小是屬於半津貼學校。據調查,這些華小校地擁有者包括了董事會、私人、社團、廟宇等,更有一些是情況不詳。根據教育部的定義,半津貼學校就是校地不屬於教育部所擁有的學校,這也就是說,教育部可以援引1960年土地徵用法令,把校地不屬於教育部的學校改為教育部所擁有。

教育部固然有其理由要收回不屬於該部的學校的校地,以免日後產生校地主權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只要教育部明確規定有關的校地只能作為教育的用途,而不能轉作為其他用途,如商業等,教育部就沒有必要通過法律程序來徵用校地不屬於該部的學校。事實上,董事會參與發展學校,這對國家教育發展而言是好事,教育部應多加鼓勵,樂見其成,而不是處處為難,甚至要收回校地。筆者認為,教育部要收回古來國小一校的校地,只會加深民間對教育部的成見,這肯定不利於國家教育的發展。

筆者深信,當局徵用古來國小一校校地的事件,可說是一個投石問路之舉,一旦開了先例,牽連甚廣,難保日後華小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這對華社來說是非常棘手的事。因此,筆者認為,華教團體如董教總必須密切關注古來國小一校校地被教育部徵用的事件,並在必要的情況下,也需給予該校董事會支持,促使教育部放棄徵用該校的校地,以確保類似的事件不會發生在華小。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0月19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742

國中華文班問題應速解決

據報導,馬華教育局將於明年1月在全國各地同步進行報考華文運動,鼓勵更多就讀國中的華小畢業生在政府教育文憑考試中報考華文。馬華教育局此舉固然值得讚揚,因為一旦有更多國中華裔生報考華文,這將使華小的師資有固定的源頭活水。然而,筆者認為,若要真正對國中華文班起著正面的發展,還是必須回到當前國中華文班所面對的種種問題,並逐一解決,這才能真正惠及國中華文班的發展。

日前,吉隆坡華文科督學在一項活動上就表示,SPM成績出爐時,華文科考獲A+的人數特別偏低,令校方感到費解。因此,現在面對的不是學生不足的問題,而是“頭疼”好的學生都不願意報考華文。可見,每年報考華文的人數應該不是問題,而是在於華文科難考到A,成績優秀的華裔生因擔心會影響申請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機會而放棄報考華文。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

在今年5月由雪州國中教師聯誼會和雪州教育局華文組聯辦的SPM分享營上,許多國中華文老師向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一一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和辛酸,這當中包括了國中只有3節華文,根本不足夠。此外,華文課程不符合實況、華文教師必須負責中一到中五的所有華文班節數,以及更糟糕的是,一位華文老師甚至反映每一年的華文班都是必須是與校方“爭吵”才得到的。雖然這當中可能有些是個案,但整體而言,可說在在顯示國中華文班的問題一籮籮。

據統計,在每年約10萬名華小畢業生當中,至少有90%的華小生是到國中和國民型中學繼續中學階段的教育,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而且華文班是他們僅存有機會接觸和學習華文的機會。但不管是國中還是國民型中學,華文班總是面對種種的問題,這是非常說不過去的。

事實上,就算是教育法令規定只要有15名學生家長提出要求,學校就必須增設包括華文班在內的母語班。然而,國中華文班還是有唱不完的悲歌,原因何在?歸根究底,筆者認為,華文不被列為正課,同時也不是必修必考科才是當前國中華文班的最大問題,這也造成衍生其他的問題如缺乏華文師資、必須經過一番的爭取才得以開辦華文班等問題的發生。

因此,筆者認為,魏家祥乃至馬華教育局應正視國中華文班當前所面對的種種困境,並對症下藥加以解決,以確保國中華文班正常發展。若國中華文班的問題無法獲得徹底解決,馬華教育局所展開鼓勵國中生報考華文運動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對華文班的發展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0年10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581

國民型中學的困境


教總和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日前公佈了兩個教育組織針對當前國民型中學華文班概況的調查報告,除了闡述國民型中學華文班的問題之外,也一一道出了國民型中學所面對的種種困境。

一直以來,與獨中相比,國民型中學比較沒有獲得華教團體的關注,這是因為在他們眼中,自60年代接受改制以來,這些只剩下一科華文的前華校已經不再屬於華文教育體系的一環了。這也為何早在前幾年,當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要把國民型中學定名為國民型華文中學,或簡稱華中時,引起了華教團體的劇烈反對。

筆者認為,儘管僅存一科華文的國民型中學不能算是“純正”的華校,但國民型中學對大馬華文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是華教團體和華社所不能忽略的。

其一,據統計,全國78所國民型中學的學生人數高達約12萬名,其中絕大部份國民型中學的學生來源都是來自華小的畢業生,尤其在中北馬一帶,更是供不應求。例如在檳城,當地華社還提出要求興建國民型中學,以滿足當地華小畢業生的升學需要。可見國民型中學還是許多華裔父母的選擇。

其二,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絕大部份國民型中學都把華文列為SPM的必修必考科,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讓學生能在有利的環境下學習華文,更加重要的是,要申請作為華小華文老師,其中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在SPM考獲華文優等。根據教總和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的報告,有超過95%的華小師資是來自國民型中學和國民中學的畢業生。因此,在華小師資來源方面,國民型中學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倘若華文班辦的不好,勢必影響華小的師資培訓。

從日前的國民型中學校長理事會大會,再到該組織和教總聯合發表的報告,國民型中學的問題可說是罄竹難書。約50年前,在執政者的威迫利誘下,華文中學紛紛接受改制,成為國家教育體系一環,以換取辦學津貼。然而,半世紀來,這些前華校並沒有如預期般得到當局的照顧,甚至連華文班都面對許多問題。

事實上,當前的國民型中學是處於一個兩難的局面,一邊是無法得到華社的認同,而另一邊儘管在教育法令下,已經被正名為國民中學,但又不能像國民中學般得到教育部的全面關注,例如在撥款不足的情況下,國民型中學還是必須自行繳付水電費。雖然不是華文教育體系的一環,但卻又是眾多華小畢業生的升學管道,是中學階段華文教育的重要一個環節,可說與華文教育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在重重的困境下,國民型中學究竟要何去何從?這是華社和華教領導人必須深思的。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0月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532

莫讓增建華小成空談

衛生部長廖中萊表示,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原則上同意馬華的建議,即在房屋3千間以上,華人佔大多數的新住宅區,自動保留一塊土地興建華小。而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曹智雄也表示慕尤丁已經指示其部門探討在華人佔大多數的新住宅區落實興建華小的計劃。乍看之下,政府在未來似乎已經準備好要制度化增建華小,這對華社而言應該是一個喜訊。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在現階段大家也只能聽其言觀其行,畢竟數十年來,要求增建華小的呼聲從不間斷過,也得到有關當局的無數承諾,但真正能建起來的華小卻少之又少。教總出版的《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可說是詳細記載了自獨立以來興建華小的辛酸史。

事實上,筆者對於馬華的這項建議是感到非常的不解和納悶,因為政府早已經有制定增建學校的指南,那就是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屬下城市與鄉村規劃局的興建學校指南。這份指南非常明確指出,在一個擁有3千至7千500人口,或至少420名到1千050名小學生的社區,就必須設立一所5至10英畝校地的小學,而且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3節28條文下,教育部長也有權力設立國民和國民型學校。由此可見,馬華根本無需費盡心思向教育部建議擬定增建華小的新指南,反之應該是據理力爭,促請教育部依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現有建校指南和遵循教育法令,在華裔人口密集區撥款撥地興建華小,這才是根本解決華小不足的行動。

事實上,在增建華小的課題上,華社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增建華小的指南,而是教育部官員制定了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條例,這不但是明目張膽拒絕華社興建華小的要求,也是政府要強化國小的政策。舉個例子,教育部近期在回應雪州安邦再也班登柏蘭嶺華裔居民有關增建華小的要求時,儘管當地人口約兩萬,其中90%居民是華裔,但教育部卻直截了當表示會在當地優先考慮興建國小。可見增建華小有多難,不是有了建校指南就能順利建校。其實,除了新的華小不能建在政府保留地之外,就連搬遷微型華小也受到這項條例的鉗制。

這麼多年來,馬華始終無法促使教育部廢除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不合理條例,這是非常說不過去的,也令人感到失望。筆者並非質疑馬華在爭取建校的努力,而是認為馬華應認清造成華小不能根據華裔人口需求而順利增建的根本原因,並對症下藥,杜絕教育部官員的行政偏差,廢除不合理的建校條例,以確保華社要求興建華小的申請不被教育部的小拿破侖官員刁難。否則,制度化增建華小只能一直停留在空談的階段,但實際上卻又無法真正獲得落實。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9月2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447

華教沒有好消息

首相納吉早前公佈“第十大馬計劃”,華社都盼望首相能為華教捎來好消息。然而,一切希望都落空,“第十大馬計劃”沒有為華教的發展帶來突破,不但沒有好消息,反而令華社對政府要解決華教問題的誠意大打折扣,尤其是政府考慮允許讓持有SPM文憑的獨中生申請進入師範課程華文組,更是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因為事實上,過去都有一些獨中生以SPM申請進入師訓課程,並在受訓後成為華小老師,因此,有關的宣佈被董教總等華教領導人認為是多此一舉,說了等於白說。這也難怪馬青總團長魏家祥和馬華署理會長廖中萊等人在國會結束後,趕緊與首相交流,以釐清實際的情況,以免讓人誤以為這是馬華的建議。

過去歷年來的5年大馬計劃都沒有提到華教的發展,隨著308大選後,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使到華社普遍上認為政府會更開明和公平對待各個族群在政經文教等領域的發展,因此,對於“第十大馬計劃”,華社是抱著非常大的期望,希望華教的發展能夠取得一定的突破。

然而,平心而論,整份“第十大馬計劃”沒有絲毫讓華社感覺到華教的發展已經得到當局的認同和支持。雖然政府將在“第十大馬計劃”資助半津貼華小的發展,包括撥款7000萬令吉和每個月承擔半津貼學校最高2000令吉的水電費,但這些都不是華社所要的。

事實上,華社的要求非常簡單,就如馬華總會長蔡細歷所言,政府的撥款必須根據實際的需求,這才符合華小的意願和要求。例如,政府要廢除全津和半津的分類,讓各源流小學都享有公平和同等地位的對待,其中包括讓半津學校同樣享有“中央付款制度”,不必再被拖欠水電費的問題所困擾。這其實都不是在為難政府,而本來就是華小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一環所應享有的基本權益。

教總於“第十大馬計劃”公佈前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11項教育提案,其中一項是吁請政府成立“檢討國家教育政策”獨立委員會,對現有不合時宜的教育政策進行檢討,以重新制定體現多元精神,並符合多元種族和多元語文國情的國家教育政策。教總的這項建議是非常合時宜的,尤其是隨著“第十大馬計劃”的公佈後,整體來看,華教的發展沒有取得突破,還是原地踏步。

“第十大馬計劃”雖已公佈,但還是有補救的空間,因為明年才落實各項計劃。因此,此時此刻是國陣華基政黨為華社請命的時候了。在“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下,馬華和民政是有絕對充份的理由要求政府在“第十大馬計劃”公平和制度化發展華教,而事實上,這也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否則,“一個馬來西亞”最終將只是一個美麗的口號。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6月1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5093

何時才不需要上訴?

每一年,無論是師訓或是公共服務局獎學金錄取名單公佈後,總是有申請者通過一些團體如教總、馬青教育局等提出上訴,以爭取被錄取的機會。無可否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肯定有許多符合資格者被拒之門外。例如,隨著教師的待遇和福利提高,要為人師表者也大幅度增加。根據教育部的數據,KPLI課程的申請者人數高達6萬8000多人,但只要錄取3700多人。另外,公共服務局海外獎學金的名額只有1500個,但去年考獲全科A的大馬教育文憑考生高達7000多人。由此可見,在錄取名額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當局無法滿足每一位申請者。

無論如何,儘管僧多粥少,筆者更加關注的還是當局的錄取和遴選標準,是否做到公平和透明?以師訓華文組來說,教總表示共接到500多位華裔子弟的上訴,但最後全部都被教育部以額滿為由而拒絕讓這些符合條件的申請者出席面試,其中還包括許多中文系畢業生。當前華小還缺乏師資,而又有許多符合資格華裔子弟要投入杏壇,教育部卻不願給予機會,不但難以令人信服,對中文系畢業生而言,更是欠缺一個交代。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過去公共服務局發放獎學金時,一些非土著優異生不被錄取而引起種種爭議,甚至必須經過政治管道來做出上訴,才能解決。

師訓和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錄取單位應是屬於專業機構,因為前者負責培訓政府中小學師資,後者則是把優秀生保送到國外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在完成學業後回國作出建設。

因此,在整個遴選的過程中,這些機構務必做到最公正和最透明,確保只有真正符合條件的申請者被錄取,而落選者也心服口服,不會產生不滿而作出上訴。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符合申請條件的中文系畢業生不被錄取參加師訓面試而上訴,但不成功,申請獎學金的優異生因落選而質疑當局的作業方式不透明。這些何嘗不是人為偏差而引起的?

每年都有許多符合條件申請者上訴,意味著當局作業方式出了問題,需要加以檢討和改善。平心而言,僧多粥少下,我們無法要求當局做到面面俱圓,讓所有的申請者皆大歡喜。但是,當局卻有責任在遴選的過程中做到公平和公正,包括在第一時間內公佈詳細的報告,讓大家瞭解實際的情況,同時也是對不被錄取者有一個明確的交代,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做法,這其實也是有關方面必須達到的KPI。只要當局作業透明,就不會有申請者不滿而上訴的情況。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6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4993

公平對待半津學校的起步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宣佈,內閣已決定政府將承擔半津學校的水電費等基本開銷,這對全國800多所半津華小來說,可說是久旱逢甘露,絕對是一個喜訊。畢竟一直以來,基於行政撥款不足,因此,半津學校必須自行想辦法,設法解決水電費等學校開銷的問題,已為學校的發展帶來不少的困擾。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政府願承擔半津貼學校水電費等開銷,並不意味著半津貼學校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就此獲得解決。事實上,過去以來,在行政撥款不足的情況下,半津貼學校必須自行負責支付水電費等開銷,在在反映了半津貼學校在我國教育體系下,沒有獲得公平對待的實況,尤其對華社來說,這更是當局沒有一視同仁對待各源流學校的教育政策,因為在全國1200多所華小當中,有三分之二的華小是屬於半津貼學校。

長期以來,除了面對必須自付水電費的問題,這些半津貼華小也面對教育撥款不足,而必須向華社籌款,以作為發展學校的建設經費。

因此,政府為半津貼學校支付水電費等開銷,只是解決半津華小的一部份問題。事實上,要真正解決半津華小的問題,那就必須回到問題的根本,即教育部對全津和半津學校的待遇。在教育法令下,只有政府學校(即所謂的全津學校)和政府資助學校(即所謂的半津學校),而且也說明政府必須為這些學校提供撥款。

不過,最重要的是,教育法令沒有以校地擁有權來把學校分為全津和半津學校,而是教育部官員自行把校地擁有權屬於政府的學校歸類為全津學校,而校地不屬於政府的學校則是半津學校。

教育部官員以校地擁有權來劃分學校為全津學校和半津學校後,這兩類型的學校所獲得的待遇截然不同。教育部對全津學校的照顧可說是無微不至;至於半津學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半津學校要獲得當局的撥款,只能可遇不可求,例如全國大選或補選來臨,一些半津學校才有望獲得撥款。

筆者認為,因歷史因素,校地主權的問題不易解決,因此,教育部劃分學校的類型是可以理解的,以免造成種種不必要的爭論,但教育部絕對不能以全津學校和半津學校的分類來作為提供撥款的根據,進而造成半津學校無法公平享有國家教育資源,這對半津學校而言是不公平的。政府願意承擔半津學校水電費等開銷,是公平對待半津學校的一小步,不過,這不能被視為是對半津學校的一種恩惠,而本來就是政府應負起的責任。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日後推行任何教育發展計劃時,必須一視同仁對待全津和半津學校,讓所有學校享有同等的待遇,這才能全面促進國家教育的發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5月31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4927

成為教師是臨教的心願

針對來自彭亨文冬一所華小的6名臨教向媒體申訴他們多次申請進入師訓,都在不知原因的情況下不被錄取,心情焦慮不已,深感未來沒有保障的問題,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以堅守崗位,下次必然有機會來勉勵他們繼續留在教育界服務。

臨教的困境能及時獲得副部長的關注,確實令人欣慰。筆者不是臨教,但對於上述6位臨教的困境感同身受,因為身邊過去都有好幾位朋友有當臨教的經驗,但最終都選擇離職,唯一的原因就是進不到師訓,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申請師訓又被拒於門外,覺得前途茫茫,只好另謀高就。

早前瀏覽教總論壇,其中一位署名老師的網友留言說:“臨教很像一粒球,要你就叫你過來,不要你的時候就叫你走。申請KPLI有點像人家買大彩,看運氣而決定,而不是看實力。”這一語道出了臨教的辛酸。事實上,臨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一位當過臨教的友人表示,臨教的工作量其實和正式教師差不多,要帶隊、也要批改作業等,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臨教不但沒有年假,而且往往還要被拖上三四個月才拿到第一個月的薪水。

因此,若不是一心一意要成為教師,試問有誰願意年復一年的申請續聘,繼續當臨教?

教總在去年12月發表的《華小臨教問題面面觀》,敘述了臨教的困境,從申請過程的一波三折、面試期間被刁難,甚至要唱歌和表演京劇,再到上訴後石沉大海等等,臨教面對的問題可說是一言難盡。

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這是幾十年來的老問題。所幸要成為老師的華裔子弟大有人在,他們當中不少選擇當臨教,希望借此有機會成為正式的老師。極為諷刺的是,臨教為教育部解決了華小師資不足的窘境,但他們的貢獻卻沒有得到教育部的認同,不但沒有將他們培訓為正式教師,反而還諸多刁難,以致使到許多資深臨教因而離開教育崗位。

所謂臨教,缺乏的其實就是一紙專業文憑,因此,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成為合格的教師。但問題是,教育部是否有聽到臨教的心聲?筆者相信,只要有機會參加師資培訓課程,以成為正式教師,想必臨教有更多的委屈都可以忍受。魏家祥自擔任教育部副部長以來,都非常關注和積極在解決華小師資的問題,對於華小臨教的苦衷和心願,魏副部長比教育部的任何官員都要來得清楚。

因此,希望副部長為臨教據理力爭,固定每年開辦假期師訓班,好讓華小臨教有機會成為正式的教師,這是臨教們的心願。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5月2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4795

教育局不應對家協下封口令

日前閱讀到一則有關吉隆坡教育局總監警告各源流學校的家協不要在常年大會上討論廢除英語教數理的課題,否則他們將被對付的新聞報導,筆者對教育局總監的這項封口令感到不可理喻。也許在去年8月中發生一群支持英語教數理的吉隆坡金華園國中家長因不獲准在校園內召開家協特別大會,而拉大隊到吉隆坡教育局抗議的事件讓該總監記憶猶新,因此才特發出上述的指令。

無論如何,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第一時間內作出回應,表示教育部從未發出任何指示禁止家協討論違反教育政策的課題,包括英語教數理政策,這避免了教育部被人誤以為是如此的不講理和不民主。

事實上,家協是教育法令下註冊的教育組織,其成員是來自在校執教的教師和在籍學生的家長。因此,每一年的常年會員大會是一個讓家長和老師有機會互相探討如何提昇學生教育水平的平台。其實,若根據《1998年家教協會條例》,成立家協的宗旨之一就是讓家長和老師能夠就教育課題交換意見和互通訊息。由此可見,家協在會員大會上討論國家教育政策,是合情合理合法,更何況英語教數理科政策是一個重大的教育課題,與孩子的前途息息相關,家長關心孩子教育,這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吉隆坡教育局總監以內閣已經對數理科英語教學的措施作出定奪,而要家協對這個課題噤聲,此舉不但是小題大作,更是嚴重違犯了言論自由的基本人權。

《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第十章提到,教育課題錯綜複雜,有時並不在教育部的權限和專長以內能有效地解決,因此,教育部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承擔和合作,才能確保國家教育議程成功的施展。家協作為家長和教師組成的教育組織,肯定是國家教育議程的利益相關者之一。

有鑒於此,家長們通過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來表達他們對國家教育的看法,並提出建言,這顯示家長對國家教育課題的關注和關心,這是應受到讚揚,而不是被壓制其發表言論的自由。

筆者認為,家長和老師在學校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任何一個教育政策的推行,如果缺少了他們的共同參與討論,有關的教育政策不但無法達標,也會引起大家的議論紛紛,甚至不滿。以英語教數理政策為例,雖然這項政策被廢除已是個事實,但這不意味著家協對既定的政策只能認同,而不得有不同的意見,事實上,教育部仍然有許多教育政策有待推行,並且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協調和配合,才能相輔相成。如果家協能夠對即將推行的教育政策提出種種積極的看法,這是有利國家教育的發展,當局理應樂見其成。

其實,只要是好的意見,教育部沒理由不接受,就算是批評,有關方面也應該以開放的態度來聆聽,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國家的前途著想,希望孩子日後能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樑。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29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4101

華小國英文上課時間混淆

300分鐘還是330分鐘?150分鐘還是120分鐘?這是華社近日來對明年華小一年級的每週國文和英文上課時間的混淆。事關對外作出有關宣佈的人士不是政府部門的小腳色,而是3位資深的內閣部長: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首相署部長許子根以及交通部長翁詩傑。

更令人不解的是,3人說的都是根據內閣會議的決定。然而,針對這樣一個重大的課題,內閣怎麼可能會有不同的議決。在這樣的情況下,試問大家怎能不感到疑惑呢?因此,政府當務之急是要馬上釐清華小國文和英文科的上課時間,畢竟3位資深內閣部長說法有出入,難免令人覺得事有蹊蹺,並引起不必要的猜測。

配合英語教數理科政策的廢除,政府推行了加強國文以及提昇英文水平的教育措施。因此,要如何在各源流小學落實有關的教育目標,就成了教育部的首要任務。事實上,教育部也召開了好幾次會議,邀請教總、校長職工會、華總等華團的代表出席,共商對策。根據華團的建議,華小目前的國文科上課時間已經足夠,不需要再增加,但必須檢討現有國文課程過於深奧,不適合華小學生學習的問題;至於英文科,則因為上課時間太少,因此理應增加。

華團對此也呈交了備忘錄給首相和副首相,希望政府採納華團的建言,其實這也是華社普遍上的共同意願。儘管3位資深內閣部長近日對華小明年一年級的每週國文和英文上課時間所作出的宣佈有所出入,但顯然都不符合華團的意願。華團要求維持國文的上課時數,但不成功;雖然英文節數是增加了,不過與華團所建議的時間卻還是有段距離。

從教育原理而言,國文和英文是華小學生的第二語文,若教育部一心一意要加強華小學生在這兩個科目的水平,就有必要深入探討華小學生在學習國文和英文科所面對的問題。華小學生必須學習3語,因此,增加上課節數未必就是提昇學生在有關語文科目的表現良藥,反而會弄巧成拙,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以華小國文科來說,問題在於課程和課本不符合華小學生的學習程度,如果不對此加以糾正,卻認為只要增加國文上課時數就解決問題了,這無疑是頭痛醫腳,最終造成華小學生的國文水平沒有被提昇,反而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政府除了迫切需要交待清楚明年華小國文和英文科的真正上課時間之外,也必須重新檢討已經做出的決定,尤其是增加國文科上課時間的決定完全不符合華社的意願。其實,華社也知道教育部希望通過增加上課時間來協助華小學生提昇國文和英文的水平,但是,如果沒有對症下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不但苦了莘莘學子,一切也將徒勞無功,就如數理科英化措施的失敗,相信這是政府和人民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2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999

別讓紛爭影響華小發展

近期,華小電腦班收費問題在華教界掀起爭議,鬧得沸沸揚揚。董總早前表示要爭取把華小電腦班納入正課,並由教育部負責一切費用、課程和師資等,這固然是好事。在還未爭取到教育部資助華小電腦班的權益時,對於當前已經在正課增設電腦班的華小,又該要如何處理?全國華小電腦班推行了近二、三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因目前的糾紛而被教育部下令停辦,這不但可惜,而且也肯定不利於華小的發展。

根據目前的情況,華小電腦班必須在大多數家長的同意下,家協才可以開辦電腦班。因此,筆者認為,在不影響現有上課時間的情況下,電腦班納入正課仍是可行的安排,因為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惠,這其實也是為何華小電腦班從一開始在課外進行,而最後演變到納入正課推行。此外,家長也有權利選擇要不要讓孩子上電腦班。對於經濟能力稍弱的學生,校方應向電腦公司爭取援助金,讓有關的學生同樣獲得學習電腦知識的機會。至於不上電腦班的學生,校方也必須妥善安排,例如有教師在圖書館負責督導有關的學生。相信只要有妥當的安排,家長都會對華小電腦班有信心和給予支持。

數十年來,在單元化教育政策下,華小的發展沒有獲得當局的全面照顧。因此,華小一路以來都必須自力更生,確保其發展與時俱進,不會落在人後,而電腦班就是其中一項努力。或許一些華小電腦班在推行過程中存有弊端,例如師資素質、課程和收費等問題,基於此,筆者認為,董事部和家協作為華小的兩個重要機構,就應共同負起監督華小電腦班的進行,以確保符合學生的學習利益和學校的整體發展。

其中一項董事部和家協可以作出的努力就是共同成立小組,委派適當的成員來監督電腦班的進行,以確保承辦電腦班的私人公司所提供的師資、器材、課程等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此外,董家協也應聯手共同向電腦公司為學校爭取更多的福利,例如捐助學校的軟硬體發展等。筆者相信,在董家協的有效監督之下,一來可以使到電腦班真正惠及學生的學習,二來也可確保電腦班不會成為謀求盈利的商業行為,甚至杜絕舞弊行為的發生。

華小電腦班紛紛嚷嚷,教育部至今未見採取行動解決,如此一來,華小電腦班的問題就交回華社自行決定其命運。因此,各校董家協有必要採取主動,積極參與學校電腦班的運作,這其實也是他們應負起的責任。縱觀華小電腦班十多年來的發展,整體而言,對華小的發展而言是利多於弊。在當前強化國小的政策下,華小未能享有應得的國家教育資源,例如當局在推行精明化學校計劃時,試問有多少所華小受惠?基於此,各造因本著華小長遠的發展著想,採取理性的態度,共同為華小電腦班的推行擬定更完善的制度,以符合學生的學習利益,而不是為了一時的紛爭而影響了華小的健全發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1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953

別讓測試成孩子夢魘

為了達到國家關鍵成效領域的其中一項教育目標,即確保孩童在小學就讀3年後,可以掌握讀寫算技能,因此,教育部規定所有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3月份須參加識字和精算計劃(LINUS),以測試馬來文和數學兩個科目。從概念而言,識字和精算計劃不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措施,因為若從其推行目標、進行測試的進展表,以及到如何安頓測試不過關的學生,一切都有詳細的說明,例如測試不過關的學生將接受輔導,而且是1名教師對15位學生,這樣的小班制肯定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然而,一個好的教育措施,若是缺少周詳的規劃,而且過於理想化而忽略學校的教學實際情況,不但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而且其執行過程中,也有許多弊病。以識字和精算計劃下的馬來文測試來說,華小的成績差強人意,追根究底,原因是馬來文科的測試範圍大大超越了華小學生的程度,而且華小採用和國小一模一樣的試卷,試問在語言學習環境有別之下,華小學生如何要考到好的成績?馬來文測試成績不理想,沒有達標,苦的是校長和老師,要面對教育部的壓力,家長也會怨聲四起,更不幸的是,才上課不到3個月的小學生就要被“標籤”,被歸類為需要接受學業輔導的一群,小小年齡,就要承受如此的學習壓力,實在有違教育原理,也讓這項測試成為了小學生的夢魘。

事實上,讓小學生接受6年小學基礎教育後,就能掌握讀寫算技能是教育部自80年代推行三M制度以來一直強調的小學教育目標。早在前幾年,教育部就有言論指出目前的小學教育仍然無法讓大部份的小學生掌握讀寫算技能,因此,當時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例如KIA2M、PROTIM等措施就相續出現了,其目的就是要確保小學生能夠掌握讀寫算技能。然而,這些推行的教育措施有沒有達標,我們不得而知,但非常清楚的是,每一次受到測試的都是學生,不是設計測試考題的官員。

80年代至今,三M制度已經推行近30年。如果還有許多學生無法掌握讀寫算技能,該檢討的是整個教育政策,以糾正其中的執行弊端,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實施不同的教育措施來對小學生進行種種的測試,更令人無法苟同的是,測試的範圍遠遠超越了學生的學習程度,令人感到有關教育措施的意義何在?更何況就當前情況而言,識字和精算計劃完全與教育部要減少學生學習和考試壓力的理念背道而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教育措施的成功與否必須有賴於教育部、校長、老師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合作,否則是很難達到實際效果。多個站在教學最前線的教育組織如教總、校長職工會和教專等已經向教育部表達了他們對識字和精算計劃的看法和意見,因此,希望教育部認真聆聽這些教育專業團體的建言,對症下藥,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以真正幫助學生的學習。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921

教育部別再為難華小

教育部決定於2011年在小學一年級推介《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課程的目的是要讓各源流小學的學生從小就認識大馬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措施,沒人會反對。

但是,教育部建議各源流小學採用同一個教學語文來教導這個新科目,並認為這樣就可以達到課程的目標,這就無法令人苟同了。

事實上,當教育部要推行這個新科目時,華團的代表已經在教育部的會議上表達了華社的看法,希望教育部維持各源流小學的母語教學的特徵,同時也為了達到教學的有效性,應讓華小以華語來教學。

此外,華團過後也上書教育部,再一次反映了華社的意願。然而,教育部官員不但不認同華團的建議,反而堅持《馬來西亞我的國家》必須以馬來文進行教學,顯示教育部秉持一貫的單元化教育思維來制定教育政策,也印證了教總主席王超群的一番言論,那就是一些教育部官員存有偏激思維。

各源流小學以各自的母語作為教學媒介語是既存的事實,因為這是國家憲法賦予各族不得被阻止學習和發展本身母語的權力,也是教育法令所闡明各源流小學是以各自的母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條例,這是不容他人所否定的,尤其是對國家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更是必須遵守的原則,並謹慎制定符合大馬多元國情的教育政策,而不是推行不利華小發展的教育措施。

而且,從教學原理而言,英語教數理政策的失敗,證明了母語才是小學生在學習上最有效的語言。教育部推介《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目的不在於加強學生對馬來文的掌握,而是要各族學生認識我們的國土;既然如此,在共同的課程綱要下,何不讓各源流小學以各自的母語來進行教學,更何況這本來就是符合母語是小學生最有效的學習媒介語的事實。以學生不熟悉的語言來教導有關的科目,學生學得辛苦,不但達不到教學目標,也失去了意義。

以馬來文在華小教導《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從教學的成效而言,因為不是學生的母語,將會面對教學的問題;以大馬多元語文的國情來看,則是制定政策的官員不尊重各源流小學的母語教學特徵。如此一個不討好,又得不償失的教育政策,教育部實在沒有必要推行,而引起民怨。首相納吉說過,唯有異中求同,真誠融合,才能體現“一個馬來西亞精神”。希望教育部官員緊記首相的叮嚀,不要再為難華小了,因為這與首相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1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844

華國小巫英文課程的差異

教育部為要在2011年落實小學課程綱要轉型計劃,提出增加華小和淡小的國文和英文授課時間,同時也要統一國小、華小和淡小的國文和英文課程、課本和考試試卷。這引起了華社的擔憂,出席教育部會議的華團如校長職工會、教總、華總等都紛紛對教育部的建議不表認同,並從華小的實際情況向教育部表達看法和意見。

在廢除英語教數理科政策後,教育部遂而提出“鞏固國語,強化英語”來取而代之。筆者相信教育部固然有其理由要加強各源流小學的巫英文課程,但教育部也不能忽略華小和國小在這兩個科目的其中差異。

在國小,國語是巫裔學生的母語;但在華小,國語卻是華小生的第二語言。因此,要華小採用與國小同樣的國文課程、課本和考試試卷的建議從教育理論上已經是徹底行不通的。此外,華小第一階段的每週華文上課時間是360分鐘,第二階段是300分鐘,但根據教育部的建議,華小第一階段的國文節數從每週270分鐘增加到330分鐘,第二階段則從180分鐘增加到270分鐘。華語作為華小生的母語,但其每週上課時間與國語才相差30分鐘,第二語言的教學時間與第一語言的教學時間部份上下,似乎有違教育常理。顯然的,當局的政策是本末倒置,沒有照顧到華語才是華小生母語的實際情況。

全國校長職工會和教總在去年11月曾向教育部提呈備忘錄,清楚說明華小目前的國文節數已經足夠,需要加強的部份則是雙語師資的培訓,檢討現有國文課本過於深奧等問題。然而,有關的建議卻不為當局所接受。校長和老師站在教學的最前線,最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育部應重視和接受他們所提出的建議,而不是閉門造車,制定不符合華小實際教學情況的措施。

至於英語方面,英語是華小和國小學生的第二語言,理論上應該是可以實行統一課程、課本和考試試卷。但其實不然,在國小,學生只是學習兩種語文,即國語和英語,因此,在上課時間的允許下,國小第一階段的英文課從240分鐘增加到330分鐘自然不成問題。反觀在華小,學生必須學習華巫英三語,學習壓力自然不在話下,而且在上課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華小第一階段的英文課只能從每週60分鐘增加到120分鐘。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教育部官員竟然還可以建議華小採用和國小共同的英文課程、課本和考試,這已超越了華小師生的負荷。教育部在這方面真的是要三思而後行,而不是貿貿然推行,苦了華小的師生。

小學巫英文課程綱要轉型計劃勢在必行,但相信經過今次的會議後,教育部已清楚知道華團的立場,並應採納華團的建言,制定一個合理又符合各源流小學實況的教育制度,以免新的教育措施推行後,又引起種種不必要的爭論。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10年3月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736

付諸行動承認獨中統考文憑

近期,有關政府要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的消息一再獲得華社的關注,據報導,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表示首相納吉已經要求教育部對承認統考文憑的事宜進行研究工作。儘管慕尤丁表示一切還在研究,未有定案,但這不失是一個好的開端。不過,筆者認為,當局實在有必要具體列出研究統考文憑的進展表,好讓華社知道政府何時會公佈研究結果,而不是空等待。

就如兩三年前,教育部也一度表示原則上同意聘請獨中生進入師訓學院受訓,以在畢業後到國小執教華文,但到今天卻不了了之。政府要承認統考文憑時有所聞,但始終沒有進展,希望這次不會又是只聞樓梯響,讓華社一場歡喜一場空。畢竟,承認統考文憑是華社的意願。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絕對符合國家的發展利益。

過去,政府經常以獨中不符合國家教育政策而拒絕承認統考文憑,同時也不為獨中提供財務援助。事實上,獨中的辦學方針是遵循和配合教育部的課程綱要而制定,此外,也把馬來文和英文列為必修必考科,獨中可說是除了教學媒介語不同之外,與國中並無太大的差異。獨中發展到今天,已具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和學術水平。根據董教總的統計,獨中每年有六、七千名高中生畢業,他們的升學管道和出路不成問題,這是因為統考文憑獲得許多國外著名大學和國內私立大專院校接受為入學憑證。這足以說明了統考文憑的水平毋庸受到置疑。

近期,國家領導人都一再肯定獨中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了副首相慕尤丁在去年6月舉行的“國語與華社研討會”上表示,為肯定獨中為國家栽培人才的貢獻,教育部會通過國家語文出版局協助獨中培訓國語教師,而這項培訓工作也於去年11月份階段展開了。而首相納吉也在去年12月出席隆中華獨中的校慶時,公開肯定獨中是國家的資產,也讚揚獨中數十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不少人才,並希望獨中繼續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由此可見,獨中的辦學方針不但符合國家的發展需求,而且數十年來,獨中也確實為大馬培育了無數人才,對國家的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否則國家領導人也不會平白無故肯定和讚揚獨中的貢獻。

因此,統考文憑能否得到政府的認可,問題不在於獨中的學術水平,也並非獨中課程是否達到教育部的要求,而是取決於當局是否願意果敢摒棄過去的單元化教育思維,並以多元開放的政策取而代之。

其實,承認統考不但符合廣大華社的意願,又可惠及國家發展,如此開明和多贏的政策,得到的會是掌聲和支持,政府何樂而不為呢?因此,趕緊付諸行動,承認統考文憑吧!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2月2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704

官員思維偏激妨礙華教發展

教總主席王超群早前抨擊教育部有一部份官員,和首相前特別事務官納西一樣擁有偏激的思想。因此,若要達致真正的國民團結,他認為就必須“斬除”這些思想偏激的官員。王超群的言論,讓筆者想到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接受星洲日報的專訪時也有類似看法,魏家祥認為,教育部一些官員持有“教育部是馬來人的最後堡壘”的強烈觀念,這對解決華教問題是十分嚴峻的挑戰,因為必須提出很有說服力的理由,以理服人。

然而,筆者認為,不管是“斬除”思想偏激的官員抑或是要以理服人,都是不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自獨立以來,國家教育政策是以“教育最終目標”作為最高指導原則,而且數十年來,可說已經在教育部官員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不容易糾正。更嚴重的是,這些思想偏激的官員為了落實單元化教育政策,自行定下一些行政指南,處處顯露出單元化的思維,妨礙華教的發展。

例如,教育法令沒有全津貼和半津貼學校的分類,教育部官員卻法外立法,自行以校地擁有權來把學校劃分為全津和半津學校,借此剝奪了半津貼學校所應享有的撥款。另外,儘管教育法令第28條文闡明教育部長可以設立國民學校和國民型學校,但官員仍然有辦法制定政府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行政條例。由此可見,官員的偏激思維可說是罄竹難書,比比皆是。事實上,教育部是一個龐大的機構,從中央教育部到各州和各縣的教育局,大大小小的部門和小組數百個,官員更是不計其數。然而,擁有“納西”思維觀念的官員佔大多數還是少數卻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配合第十個大馬計劃的即將推行,華總、教總、董總和七大鄉團的領導人也在華人農曆新年前夕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將提呈備忘錄,以向政府傳達華社的建議,其中包括華教的問題和要求。其實,華團針對華教領域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數十年來老調重彈,但由於教育部擁有很多“納西”,華教問題一直沒有獲得解決,華團唯有一再重提。

因此,要做到真正消除教育部裡思想偏激的官員,唯一的辦法就是從根源著手,即廢除教育最終目標,促使教育部官員摒棄過去以單元的思維來制定國家教育的模式,而讓多元的精神今後能夠體現在國家教育政策。縱觀當前國家的發展局勢來看,儘管不容易,但這卻是唯一的根本解決之道。

(编按:納西是首相納吉的特別事務官,他於2010年2月2日在一場“一個馬來西亞”研討會上公開表示:華裔和印裔都是外來者,印裔是前來乞討,而華裔則前來賣身,引起華裔和印裔族群的嚴厲不滿。後納西公開道歉和辭職。)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2月2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628

微型華小搬遷的疑慮

森州務大臣莫哈末哈山早前表示,州政府將幫助峇都依淡華小搬遷,讓該校在州政府的地段先建校,過後才取地,他形容這是“抄捷徑”的做法,因為正常手續可能耗時3到6個月。州務大臣如此勞心費力,想法設法來幫助峇小遷校,華社固然會銘記心中。不過,筆者心中還是存有疑惑。眾所周知,官員辦事,最愛講究程序,否則不處理,因此,所謂的“抄捷徑”,就不知是否符合官員所謂的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教育部是否認同這樣的做法?

筆者會有如此疑問,不外是想到不久前柔佛居鑾培智華小搬遷的辛酸史。堂皇的新校舍建好了,大家滿懷歡喜等待新校舍的啟用,然而,問題卻來了,沒有遷校准證、沒有入伙紙,到最後只好回到原點,根據原來的計劃搬遷到新山的另外一個地區,而建好的校舍就保留給另一所同樣也叫做培智的微型華小,這應是華小遷校史上前所未有的記錄。其實,柔佛兩所培智華小的搬遷,何嘗也不是一種“抄捷徑”的做法,建校委員會忙忙碌碌,到最後卻是一場歡喜一場空。可見官方辦事,一切還是要根據程序。培智的例子,峇小不能不引以為鑒。

不管是峇小還是培智華小,遷校過程一波三折,華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為何微型華小搬遷總是令華社太沉重,更何況面對問題的不是區區三兩所微型華小。我們忘不了等了兩屆大選還是等不到校地的昔加末中央華小,也不會忘記檳城明德正校等了10年,有了校地,現在卻是長滿野草,讓牛只啃食。華社以搬遷微型華小來取代增建新華小的訴求,算是退而求次,但是,遷校的種種困難,如何讓人信服於各源流學校都是國家教育主流,是國家教育資產的言論?

華教問題是政治問題,微型華小搬遷是華教問題的一部分,那就必須回到政治管道去解決。然而,當前馬華諸位領導人為了黨爭而忙得不亦樂乎,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和空間來實實在在地為華社服務。至於董教總等華團,在秉持“超越政黨,不超越政治”的局限下,也只能扮演督促政府公平合理對待華教的角色,無法發揮政治的影響力。

如此一來,微型華小怎麼辦?看起來目前也唯有靠董家教苦撐,以免本身的學校因沒有學生來源而被迫停辦。所幸微型華小董家教裡邊有不少像峇小家協主席李繼石的這樣一個華教人物,不求名,也不求利,微型華小才能繼續維持。維護華教薪火相傳的重任上,他們一點都不平凡,也功不可沒。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2月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444

當遷校也成問題的時候

明德正校是一所位於檳島的超微型華小,這幾年來面對學生來源嚴重短缺的問題。去年的學生人數少過10人,如果根據教育法令,這不能算是一所學校。所幸當局“開恩”,在10年前就批准明德正校搬遷,逃過關閉的危機。這10年來,高官顯要和政治人物來來去去,也拍了不少照片上報,但10年後的今日,明德正校卻還在原地不動。至於新校地,根據報章的報導,只見填土高一堆,不見一木一梁,甚至叢生雜草讓牛只啃食。

柔佛新山培智華小原本是一所位於居鑾的超微型華小,同樣也面對學生來源問題。托兩年前舉行的全國大選之福,獲得批准搬遷。比明德正校幸運的是,培智華小的新校舍在兩年內就竣工完成,有關方面滿懷欣喜等待開學的來臨,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卻面對沒有入伙紙的問題,變成了有校舍,但師生不得其門而入。

筆者以明德和培智為例,是因為這兩所微型華小在在反映了華小遷校千奇百怪的現象。前者有了校地,也動土了,但校地卻長滿野草,造福牛群。後者則是校舍堂皇,卻因技術問題不能啟用,以致未能造福莘莘學子。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還有無數已經獲得批准搬遷多時,但此時此刻校地沒有著落的微型華小,信手拈來就有森州峇都依淡華小、彭亨文冬競智華小以及柔佛昔加末中央華小等。

至於還在遲遲等待批准遷校的則有彭亨北根港口育華華小、砂拉越峇哥中華公學(據悉這所微型華小經年已經沒有學生,而暫時停辦)。從醞釀遷校,到成立籌委會,找校地、籌款、動土等,有關方面為了搬遷的工作,可說是勞心費力。黃劍峰對培智華小遷校一波三折感到遺憾和失望。然而,華社失望和遺憾的,何止是培智華小而已。微型遷校過程千辛萬苦,但追根究底,共同面對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困難重重。

華社要求在華裔人口密集區增建華小,但願望難以達成,唯有退而求次,以搬遷微型華小取代增建新華小,一來可以解決華小不足的問題,二來華小數目也不會減少。既然如此,教育部在這方面應該給予方便,讓微型華小順利搬遷。

然而,現實情況並不如此,上述幾所微型華小搬遷的困境足以說明一切。華社百般無奈的情況下提出遷校的方案,其實是已經放棄了要求增建華小的權利。如果連遷校也成問題的時候,相信日後國家領導人有再多對華小的讚揚,對多源流教育有深表認同的言論,久而久之,這些言論也都會慢慢變得自圓其說和毫無意義了。

政策的偏差造成了問題的發生。不過,一切還來得及補救,因為在“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下,各源流學校都是國家教育的主流,因此只要履行這個原則,為已經獲得批准遷校的微型華小提供校地和撥款,以順利搬遷,同時根據人口的需求撥地撥款增建新華小,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這其實不難做到,更何況本來就是執政者所應履行的責任。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月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997

民聯政綱強化國民學校?

民聯3黨不久前召開民聯大會,並在大會上揭櫫他們的共同綱領—“民聯政綱”,內容涵蓋了政經文教各個領域。這份由人民公正黨、行動黨和回教黨共同制定的綱領被視為是民聯一旦執政中央政府後的執政原則,因此是不容忽視,尤其在教育部份,一直以來是華社關心的課題,因為數十年來的單元化教育政策使到華教的發展面對種種的阻擾,因此華社無不盼望執政當局可以制定公平對待各族群母語教育的政策。對於民聯的政綱,華社自然也有所期待。

公正黨顧問安華在致詞中表示,“民聯政綱”是大馬歷史上唯一由不同種族和宗教政黨,共同制定捍衛華校和母語教育的政綱。據媒體的報導,安華此語一出,獲得全場出席者的熱烈掌聲和歡呼。當筆者一讀到“民聯政綱”有關教育的部份時,有兩方面是筆者感到非常失望的。

第一,綱領中有關教育的部份共有11項,但是讀完第一項後,筆者就已經無法讀完其餘的10項了。這是因為第一項就開宗明義“要讓國民學校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先驅,同時也確保人民宗教學校、華小、淡小、教會學校、技術學校獲得公平的撥款和支援”。筆者實在難以想像一份所謂捍衛母語教育的政綱會出現與《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中所強調的“強化國民學校,但不會邊緣化其他源流學校”類似的條文。難道這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華社會反對“強化國民學校”的政策,因為在這項政策下,教育部的核心任務在於強化國民學校,以成為全民首選的學校。基於此,教育資源的分配將是以國民學校為主,其他源流學校為次。事實上,作為一個公平的母語教育政策,就不應存有主次之分,即讓某一類型的學校成為教育體系的首選或先驅,反之應是要共同強化各源流學校,共同分享國家教育資源。

其二,勉強讀完其餘10項有關教育部份的綱領,心情更是往下沉。儘管民聯3黨領導人在致詞中都誓言旦旦要公平對待各個族群,摒棄種族政治,但非常遺憾的是,有關教育部份的綱領完全沒有提到廢除《1956年拉薩報告書》的“教育最終目標”,這其實才是當前一切不平等教育政策的根源。事實上,“強化國民學校”也是實踐“教育最終目標”的其中一個教育政策。因此,要公平對待所有族群,尤其是在教育領域,首要的任務就是廢除“教育最終目標”,這才是真正落實和保障各族母語教育發展的具體行動。

筆者不曉得民聯3黨的華裔政治人物如何看待筆者上述的論點,或許他們認為這不是問題。筆者認為,如果發展國民學校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先驅是是民聯對國家教育的原則,筆者對華教的發展並不感到非常樂觀。事實上,一個政黨的政綱內容儘管洋洋灑灑,但如果沒有實事求是,釐清問題的根源,只能算是空談。因此,希望民聯領導人能夠真正掌握華教問題,這才能讓人民感到心安和有信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1月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965

華小師資短缺年年上演

假期師訓班僧多粥少,造成許多符合資格,而且又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華小臨教不被錄取,在申訴無門的情況下,通過華文報章來向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反映他們的困境,魏副部長也在第一時間內作出回應。其中,副部長提到,雖然目前華小師資培訓未達到華社的理想標準,但早已制度化。

筆者對於副部長的這個看法有所保留,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可說是有如一部沒有結局的連續劇,年復一年的上演著。因此,如果說華小的師資培訓早已制度化,筆者認為這難免言過其實。

事實上,從副部長的回應來看,已經在在顯示華小師資短缺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教育部缺乏一套全面和完善的制度來培訓華小的師資。

其一,儘管數據顯示當局在培訓華小老師方面有逐年增加的跡象,但數據也告訴我們,每一年畢業的華文組學員的人數只能應付華小老師因退休、升學等因素流失而出現的空缺。據教總的統計,華小每年平均需要聘請2000到3000位臨教,以填補所出現的師資空缺。因此,若依照目前的師訓華文組收生的情況來看,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似乎根本沒有可能獲得解決的一天。此外,教育部也計劃把小學現有每1班對1.5個老師的數目提昇到每1班對1.7個老師,這意味著華小所需要的老師人數將增加。對於原有師資短缺的困境,再加上一旦新措施實行後的華小師資需求問題,教育部究竟有何對策,這有待副部長提供明確的說明了。

其二,教育部官員常把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歸咎於華裔子弟不願意當老師。然而,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有許多執教了好幾年的華小臨教在等待教育部的培訓,以成為正式的老師。遺憾的是,教育部不但沒有好好的規劃假期師訓班,而且所提供的名額非常有限,例如在900多位臨教符合資格,只有其中的300人被錄取。換言之,有三分之二的臨教被拒於師訓門外。事實上,開辦假期師訓班不但可以避免臨教流失的問題,也有助於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因此,教育部應每一年都固定開辦假期師訓班,讓一心一意要成為老師的臨教有機會接受當局的培訓。

其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師範學院華文組講師肩負著培訓華小師資的重任。然而,當前華文講師人數不足,那無疑對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是雪上加霜,甚至嚴重的話,也會造成華文組學員的錄取人數被迫減少,最終影響華小的師資培訓工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是華社一直以來所面對的困境,以上的幾個問題清楚顯示華小師資培訓不但未讓華社感到滿意,更莫說制度化了。解鈴還須繫鈴人,教育部是培訓各源流小學師資的唯一機構,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何時能解決,完全是取決於教育部的政策,因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要成為華小老師的華裔子弟大有人在,唯一欠缺的只是教育部的行動而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12月1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764

華小馬來文節數不應增加

在“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下,教育部提出各項建議,以提昇各源流小學的學生掌握國語和英語的能力。其中在“鞏固國語”的部份,教育部提出了要增加華小和淡小的馬來文節數,以和國小的馬來文節數一模一樣。同時,教育部也建議華小和淡小採用與國小相同的馬來文課程綱要和考試,以便各源流小學的馬來文達到同等的水平。

教育部的這項建議引起了華教團體的關注,首先是教總和全國校長職工會在第一時間內,根據華小教學的實際情況,向教育部提呈備忘錄反對這項措施。接著董教總等七華團也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對教育部的有關措施將造成華小變質,因而華團對此採取不妥協的立場。

從教總和全國校長職工會的備忘錄內容來看,華教組織是以馬來文作為華小第二語文的事實來向教育部陳請,希望教育部從第二語文教學法的角度出發,包括培訓掌握馬來文和華文的雙語老師、檢討現有過於深奧的馬來文課本等方面著手,以對症下藥,真正幫助到華小學生提昇馬來文的程度。這樣的建議是絕對符合教育原理,就好比在國小教導華文,教育部是根據華文作為國小的第二語文來編寫課本和培訓師資,以符合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

事實上,國外很多研究報告顯示,在初期的學習階段,若能讓學生先打好母語的基礎,這將能使到他們更快掌握第二語文的學習。因此,無論學生在學習第一語文(即母語)或是第二語文,若要提昇他們對語文的掌握能力,就必須按部就班,一切依據學生的學習發展能力,循序漸進,讓學生快樂學習,而不能操之過急,弄巧反拙,造成學生對學習語文科失去興趣。因此,當局若增加華小馬來文的上課時間,甚至要華小採用國小的馬來文課程綱要和考試,這不但加劇學生的學習負擔,恐怕也會影響到華文和英文的學習,最終不但導致華小學生無法有效學習三種語文,也不利於華小的發展。

其實,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有語言天份,同時能夠掌握多語,研究顯示,也只有少數的學生具有掌握好學習多語的能力。對於大部份的學生來說,要真正掌握雙語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了,更何況在華小,學生必須學習三種語文,即華文(母語),馬來文(國語)和英文(國際語言),一個都不能少。因此,比起國小,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壓力可想像而知。

華團要求教育部不要把華小的馬來文同等於國小的馬來文,而必須另尋管道來加強華小學生的馬來文水平,在情在理而言,都不存有把國語地位降格到第二語言的含義在內。

因此,筆者盼望教育部應明白華社的憂慮,在“鞏固國語”的政策下,也應照顧到華文才是華小學生第一語文(母語)的現實情況,讓華小學生掌握好母語的情況下,再打好馬來文和英文的基礎,為將來的升學做好準備。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2月1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705

國中華文班應列正課

政府終於俯順民意,允許華裔和印裔考生以“10+2”的方式來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即可以額外報考華文、中國文學、淡米爾文和淡米爾文文學,以確保考生有機會報考母語科。然而,當局卻沒有把有關額外報考的科目列入升學和申請國家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計分科目,結果引起華社的不滿,認為此舉無疑是降低了華文科的地位,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儘管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認為過去華文科都沒有被列為積分科目,而且這能使華裔生在毫無壓力下應考,因此不成問題。

不過,筆者認為,教育部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討有關的措施,因為作為母語科,但卻不被列為升學和申請獎學金的計分科目,對在母語科中考取好成績的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筆者認為,即然允許考生報考12個科目,當局就應從中選出最好的10科來作為升學和申請獎學金的計分科目,這才顯得公平。

與此同時,另一個華社不可不關注的是長期以來國中華文班沒有被列入正課的問題。事實上,每年都有八到九成的華小畢業生是到國中升學,除了在國民型中學,因華文是必修必考科,同時每週有五到七節的華文,華裔生可接觸到較多學習華文的機會之外,但在一般的國中都沒有把華文列在正課,以致學生必須在課外或週末時才能上華文課,而且每週僅有三節,試問在此情況下,要學生如何學好華文,考好華文呢?而且,上華文課已經是如此困難重重,中國文學科的處境更是不必說了。

根據《1996年教育法令》,如果校內有15名或以上的學生家長提出要求時,校方就必須提供華文班。然而,這卻不能確保國中華文班是在毫無困難的情況下正常發展。除了面對沒有被列為在正課的問題,國中華文班其實也面對了華文師資不足,沒有固定的課室來上課等問題,這造成很多家長和學生不太注重華文科,甚至選擇不報考華文,以免影響整體的成績。在重重困難下,國中華文老師仍然不辭艱辛扮演好教書育人的角色,這是華社必須給予肯定的。

事實上,政府在國小開辦華文班,同時也積極計劃把華文列為國小的正課,這是好事,因為鼓勵更多非華裔生學習華文。然而,如果有一天華文成為了國小的正課,但國中華文班卻還在正課外苦苦掙扎,這肯定不是華社願意看到的情況。爭取把母語班列在正課是華社數十年來的要求和等待,也是合情合理的,一點也不為難當局。因此,是時候教育部採取行動,把國中華文班列在正課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2月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633

教育政策須有周詳規劃

當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在今年6月宣佈從2010年開始,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10科的措施時,就已經是引起各界的議論紛紛,華社和印裔社會也表達了他們擔心在這項措施下,將影響華裔和印裔學生報考母語科的隱憂,但當局卻還是一意孤行,加以推行。

然而,這項措施如今卻有新的變化,內閣早前宣佈允許大馬教育文憑考生從明年開始可報考12個科目,確保華裔和印裔考生有機會報考母語科,此舉顯然是俯順民意,沒讓民間失望,也贏來掌聲。筆者認為,這項措施的轉變也顯示了教育部在制定某項教育政策時缺乏周詳規劃,以致有關的政策還未實行,就已經引起諸多批評。

教育部是制定和推行國家教育政策和措施的主要部門,因此在對任何教育課題作出重大決定前,必須事先廣泛收集意見,同時進行深入探討,釐清其利弊,以證明有關的政策和措施的可行性。然而,在很多重大且影響深遠的教育課題上,我們不難發現教育部確實缺乏周詳的規劃,甚至在政治因素下,作出有違教育原理和罔顧民間意願的決定,這其中又以英語教數理政策最能說明如果教育缺乏專業的研究和周詳的規劃,其所帶來的衝擊是何其大。

事實上,在處理華小華文師資的問題上,教育部也是如此。就以華小的馬來文科來說,華小需要能掌握華文和馬來文的雙語老師,以讓華小學生能夠更有效掌握馬來文,但教育部卻沒有培訓相關的師資,反而派遣馬來教師到華小教導馬來文科,完全沒有考慮華小的實際需求,更對華小的發展不利。

教育是立國之本,因此,教育部在制定教育政策或措施時絕對馬虎不得,不能輕率的以非教育專業的手法處理之,同時更必須照顧到大馬是一個多源流教育體制的事實,以免不當的教育政策對國家帶來深遠的影響。

筆者希望教育部往後在制定教育政策或措施時,除了必須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各族的民間教育組織有管道反映他們的意見之外,以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民間教育組織所提出合理和建設性的意見要被採納,避免教育政策一旦推行後,與民間的期望有巨大落差。筆者也認為,當一項教育政策或措施還未真正推行,卻已經引起民間教育組織的反彈,這就意味著教育部是時候重新檢討有關政策的可行性。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2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618

華小成為國小學習對象

華小數理科成績表現卓越,引起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的關注,並表示要當局詳細研究華小數理科的教學法,以成為國小學習的對象,進而使學生在數理科方面也同樣取得優異的成績。這是好事一樁,肯定也受到華社的歡迎。一直以來,數理科都是華小的強項,這也是吸引非華裔父母把孩子送到華小求學的其中一個因素,以希望孩子在這兩個科目取得優異的成績。

教育部秘書長朱古納因認為,父母嚴加管教與監督,學校額外的教學練習、補習等,都是促成華小數理科成績較其他源流小學優異的其中因素。

筆者認為,教育部秘書長只是點出了部份的原因,他沒有提到的是數理科的教學媒介語也是其中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今年小學評估考試的考生是第二批在英語教數理科政策下應考的小六生,也就是說國小的考生在過去6年來完全不是以本身的母語來學習數理科;因此,雖然數理科試卷是雙語出題(國語和英語),但這對考生來說沒有多大的幫助。

反觀在華小,在華社的堅持下,儘管政府允許華小以雙語來學習數理科(華語和英語),不過,華小還是以華語為主,英語為輔的教學原則下,讓華小學生以華語來學習數理科;因此,在數理英化政策下,華小學生在這兩個科目依然保持一貫的水平。母語是最有效的教學媒介語是一個公認的事實,這也是為何各民族教育團體始終堅決反對政府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因為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實行了7年後,政府才承認數理英化政策是失敗的,而決定廢除這項違反教育原理的措施。這7年來,無數的小學生已經成為了“白老鼠”,這對國家教育來說是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

從政府推行數理科英化政策失敗的事件來看,筆者認為,教育部要向華小取經,其重點不是研究華小數理科為何表現卓越,而是應該要學習如何尊重各族群的母語教育,以及認同各源流學校都是國家教育的主流,進而共同強化所有源流的學校。事實上,在強化國小的政策下,華小無論在師資、撥款等方面都比國小不足,但仍然能取得卓越的學術成績,相信這是教育部官員百思莫解的。

筆者認為,教育部其實根本無需費盡心思向華小取經,因為各源流學校都是在為國家培養建國人才,因此,哪一個源流學校的學生表現卓越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導向要有利於發展各民族的母語教育,使每一個源流教育的學生有機會在同一個平台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改善教學素質。但願教育決策者能從過去失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中吸取寶貴的教訓,在日後推行教育政策時,必須公平對待各族群母語教育的發展,以真正惠及國家的整體發展利益。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1月2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464

亂到這樣,如何為華社爭取權益?

馬華總會長早前與華團交流,表示要成立一個共同策劃機制,處理有關華社的議題和訴求,但相信很多人都會與筆者有一個共同的疑問,那就是此時此刻的馬華,還能有所作為嗎?元老林亞禮一句“馬華令華社失望”,或許是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元老的言論,對已有一甲子之久的馬華來說,可說是一個警鐘。

馬華黨爭,備受華社關注,不外是因為它在內閣還是扮演著代表華社的角色,馬華黨爭無休無止,自然會影響華社在政、經、文、教的權益,尤其是當前兩線制未見形成,種族政治依然大行其道,馬華仍然有其未完成的任務。因此,華社普遍上當然也希望馬華黨爭可以儘快平息下來,重振黨雄風,以在關乎華社的課題上,敢怒敢言,據理力爭,實實在在為華社服務。

然而,此刻的馬華黨爭,演變成今天這個局面,不但讓人歎為觀止,也令人見識到一張張政治人物道貌岸然的面孔,如何在政治權力的本質下原形畢露。翻開一甲子的馬華黨史,可說是黨爭不斷。黨爭不外有兩個結果,一是重創中復原,向上提昇;二是黨無法重振,向下沉淪。而當前的馬華,在向上提昇和向下沉淪之間,顯然是已經是選擇了後者。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莫說要為華社爭取權益了。

事實上,馬華一次又一次的黨爭不但令華社搖頭歎氣,也讓華社對馬華心裡有數,因為每一次的黨爭,無關華社的權益,而只是關係到少數人的權力分配,更令華社失望的是,黨爭后,卻不見當權者有進一步為華社爭取應有的權益,例如在華教問題上,無論是建校或師資短缺等問題,至今並沒有取得任何突破的進展。因此,馬華黨爭的種種亂象,不但加深了華社對馬華的反感,也進一步擴大了馬華與華社的距離。

馬華領導人必須知道,今天黨內的權力爭奪是赤裸裸的呈現在華社的眼前,大家無時無刻都在檢視著馬華領導層在黨爭期間的言行舉止。

當前的馬華黨爭會何時劃下休止符?對華社來說,也許真的就如林亞禮所言:“今日馬華不值得評論”。畢竟,馬華亂到這樣的地步,還能為華社爭取權益嗎?經歷308大選海嘯洗禮的馬華,至今都無法從黨內的政治權力惡鬥中扭轉過來,黨爭持續下去,馬華未來的路肯定更不好走。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1月2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429

莫讓行政偏差影響師資培訓

近期,不利華小師資的事件一再發生。先是新山發展華小工委會揭露教育部明年擬派遣4000位不諳華文的老師到華小執教,而早前柔佛麻縣的部份華小也接獲了有關的通知,顯示當局派遣不諳華文的師資到華小執教的事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有其事。教總接著也發表文告透露,有約170多位師範學院華裔學員將被派到國小執教。這批學員在受訓時原本是屬於華文組,但不知何故過後卻被教育部擅自安排到非華文組,造成即將畢業的他們無法到華小執教。

華小師資不足的困境數十年來無法解決,再加上因官員偏差而不利華小師資的事件又層出不窮,令華社深感無奈,也讓華社對教育部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的誠意打了折扣。

事實上,教育部某些官員在培訓華小師資的工作上所出現的人為偏差已經是多次發生了,除了上述170多位原本是華文組的學員在受訓半途中被調到非華文組的事件之外,過去也發生過華文組學員畢業後被調到國小執教、符合資格的華文組申請者屢次申請師範課程都不被錄取、中文系學員遭官員擅自編排到國小華文組等等事件。

然而,儘管官員的偏差被揭露後,但是有關當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解決,反而是不了了之,不但造成這批學員畢業後不能到華小執教,也導致華小的師資來源受到影響。

對於官員上述的種種偏差,華社可說是束手無策,華教組織也只能通過發表文告來揭露有關的偏差,但始終無法迫使當局糾正官員的人為偏差,進而徹底解決問題。這其中的關鍵是因為有關的人為偏差雖然有被揭露,但涉及的官員卻沒有因此受到紀律對付,問題自然沒有獲得解決,也因為如此,官員依然我行我素,結果造成了種種的人為偏差一再發生。長期下去,將令華裔子弟因沒有安全感,而對申請成為華文老師的工作失去信心,這肯定使到華小師資缺乏的問題進一步惡化,華小師資問題的解決更是遙遙無期了。

其實,教育部官員的人為偏差不僅僅是發生在華小的師資培訓,在其他華教的問題上也屢見官員的偏差,例如教育法令沒有阻止興建華小,但是教育部官員卻可以陽奉陰違,規定校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官員的偏差與當局的單元化教育政策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在當前華小的發展還是面對單元化教育政策的阻擾,要如何制止和杜絕官員的人為偏差,是華社必須深思的問題,以避免華小的師資培訓不會因為官員的人為偏差而受到影響。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1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354

莫讓臨教空等待

教總為非大學資格臨教請命,要求教育部儘速開辦假期師訓班,以免造成2000多位非大學臨教因沒有受訓的機會,而紛紛離職,造成明年華小新學年出現師資荒。教育總監也捎來好消息,表示會辦假期師訓班。但日子一天又一天的過,距離學校假期只有兩週,還是沒有招生的消息。彷徨、無助、無奈、焦慮,這是身邊一位當臨教的朋友的心聲,眼看學校裡邊的大學資格臨教一個接一個得到面試的通知,朋友更是不知所措,甚至開始懷疑當初選擇成為臨教是否是對的?

朋友的困境,是許多目前在癡癡等待教育部開辦假期師訓班的非大學資格臨教的困境。朋友表示,從年頭到現在,他和許多臨教撥了無數次的電話,從縣教育局、州教育局到最後的教育部,最普遍得到的回應只有三個,第一是“tunggulah,kalau ada,bukalah(等吧,如有,就開啦。)”,另一個是“tak tahu(不知道。)”,接著就把電話掛上。第三個是甚麼回應也沒有,即電話沒人接。朋友苦笑搖頭表示,只是要知道假期師訓班開或不開,就如此簡單,但掌管國家教育機關大權的教育部,竟然無法給予臨教一個滿意的答覆。

在一個教育體制健全的國家,本來就不應該有臨教的存在,因為國家教育能否達到成功,擁有足夠且經過專業師資培訓課程的老師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然而,數十年來,華小卻是必須依靠臨教來填補師資空缺。朋友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在華小服務了多年,吃的是草,擠的是奶,儘管面對沒有保障的未來,但抱著一顆對教學熱忱的心,還是堅持下去。他們累計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缺少的只是一紙教師專業文憑。一直以來,他們總是樂觀相信,皇天不負有心人,總有一天會有機會參加教育部的培訓,以成為合格老師。但教育部畢竟還是教育部,不是皇天,朋友只能無奈接受現實,接下來,就是要為將來另作打算了。

《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立下大目標,要在2010年把全國臨教的人數減少至少於1%,甚至達到沒有臨教的目標。然而,根據統計數據,明年華小只有近580名新老師,但是全國華小臨教人數達到2000多人。沒有臨教的目標會在明年實現嗎?至少在華小,答案已經是非常明顯了。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早在數月前表示只要有臨教的存在,假期師訓班就會辦下去。假期師訓班不但讓臨教獲得一紙文憑成為合格老師,同時也有助於解決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既然眼前華小有許多有志成為合格老師的臨教正在等待教育部的培訓,因此,開辦假期師訓班,有何困難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1月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206

廢除不利增建華小條例

首相納吉早前公佈了明年度的財政預算,其中在教育領域上撥款300億令吉作為中小學教育的用途,顯示政府重視教育領域的發展,畢竟教育是立國之本。

不過,當中最令華教人士關注的還是有關的教育撥款有否惠及各源流教育的發展。在提倡“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下,首相沒有令華社失望,因為在興建80所小學當中,還包括了華小。相信這是歷年來的財政預算案當中,第一次有提到撥款興建華小。

政府在財政預算案撥款興建華小,這是華社盼望已久的好消息。有了撥款,並不表示興建華小的工作就此一帆風順,因為在興建華小的課題上,除了建校經費之外,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校地了,尤其到目前為止,還未聽聞到有關“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行政偏差條例已經被取消了的新聞。

事實上,這個條例阻礙了當前興建華小的工作。例如2008年大選前所批准興建的6所新華小至今已有一年多了,仍然不見校舍的一磚一瓦,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沒有校地。政府校地不能增建華小的條例顯然是與“一個馬來西亞”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這也凸顯了當前有教育部官員仍然持有保守的心態,沒有把多元教育視為國家重要和寶貴的資源。

首相納吉自上任以來,頻頻公開肯定華校的地位和對華社作出保障華校的承諾,同時也宣佈了一些惠及華教發展的政策,例如撥款興建華小,這都是符合首相在“一個馬來西亞”精神中一直所強調國家教育主流涵蓋了各源流學校的理念。

國家領導人信誓旦旦要照顧各源流教育的發展,華教未來之路似乎已經是露出曙光。最重要的還是當局必須先付諸行動,讓“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列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最基本原則,並在各項教育措施中加以落實,確保所有源流的學校獲得公平合理的對待。因此,若首相能夠指示教育部官員廢除不利增建華小的條例,讓華小根據華裔人口的需要在每5年的大馬計劃下制度化興建,進而解決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不足的困境,這肯定將受到華社的高度贊賞。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0月2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050

強化各族母語才是上策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宣佈,教育部計劃讓一年級新生提早一年接受國語或母語教數理政策,以落實“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在國小,馬來語是巫裔學生的母語,英語是第二語言,因此,教育部在國小落實有關的政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華小,華語是華小學生的母語,國語和英語只是第二語言,教育部“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顯然是著重於強化華小學生的第二語言,而沒有照顧到華語才是華小學生第一語言(母語)的現實情況。

馬來諺語:“語文是民族的靈魂”,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馬來同胞,也同樣適用於所有的民族。2003年推行的英語教數理之所以會失敗,這是因為有關的政策違反了教育原理,即不能有效加強英語水平,同時也影響數理科的學習。教育部在英語教數理政策實施7年後,才發現這項政策只帶來3%的成效,最終被迫在今年7月宣佈取消英語教數理政策,並以“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來取而代之。普遍上,華社都非常歡迎政府取消英語教數理政策,並希望當局可以在明年就讓華小以母語來教導數理科。不過相對來說,對於當局“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華社倒是沒有多大的回應。

誠如所言,華語是華小學生的母語,國語和英語雖然是第二語言,但是國語是升學的必要條件,英語在國際上扮演著重要語文的地位。華小學生要三語並重,非常不容易,但前提是必須在先打好母語教育的根基下,進而才來加強國語和英語的學習。在英語教數理政策下,華小以華語為媒介語的上課時間被迫減少;而在同一個時候,華小的馬來文科節數卻增加了,這造成學生學習華語的時間受到影響。

事實上,在今年6月,教育部曾建議要劃一各源流小學每週的上課時間,引起了部份華教團體如全國校長職工會和教總的關注,並都表示華小華文節數的上課時間不應在新措施下被減少。因此,在劃一小學上課時間和“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新政策下,華小以華語來進行教學的時間是否會受到影響,是華社必須加以關注的。

英語教數理的失敗,印證了母語教育的重要性,國家教育決策者理應從中吸取教訓,在教育的決策上除了要作深入的學術和專業研究,也要尊重各族母語作為最有效的教學媒介。然而,“鞏固國語,加強英語”政策的提出,令人感覺到華淡小學生的母語被忽略了。

首相納吉“一個馬來西亞”的治國理念,尤其是強調大馬沒有教育主流,因為各源流學校都是國家的主流的理念是華社深受期盼能夠加以落實的。儘管國小、華小和淡小是以本身的母語作為主要各個科目的教學媒介語,但是所採用的課程綱要都是統一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都同樣在為國家培育人才。

因此,政府若能把“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改為“共同強化各族的母語”,不但是符合“一個馬來西亞”的治國理念,更是有利於國家教育的全面發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0月2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025

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華文列國小正課,華小當自強

教育總監阿里慕丁表示,母語班的措施最終逐步被取代,反之,華文及淡米爾文課程將會正式納入國小正課中。此舉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非土著學生進入國小。

阿里慕丁的言論不會令人驚訝,因為早在2007年,在《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中,為達到強化國小的目標,教育部已經著手開始在全國150所國小開設華文班,並計劃接下來每年在100所國小開辦華文班。教育部以2010年為指標,以探討其成效。因此,教育部要在明年把華文納入正課,是符合其教育政策的目標,即強化國小,以成為全民首選學校。

針對華文列入國小正課,普遍上華教人士都認為這是好事,同時認為不會影響華小的發展,因為在國小,華文只是一科語文的學習,而華小卻是提供6年的母語教育,因此,華裔家長始終會選擇把孩子送到華小。筆者基本上也認同此看法,因為相對於其他源流小學,華小的學術成績,尤其在數理科特出的表現吸引了不少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求學。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儘管華文列為國小正課在現階段來看不會對華小帶來負面衝擊,但是長期而言卻是一個未知數,華教人士對此也不能有太樂觀的想法,尤其是強化國小的政策下,國小分配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以提昇和加強國小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同時,華文和淡米爾文列為國小的正課後,顯示教育部積極要在國小落實多語的學習環境,以發展國小成為卓越的學校。

表現卓越的國小,將會是華裔家長的首選學校,以確保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這對華小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挑戰,要如何回應這項挑戰,是華教團體必須加以關注的。到目前為止,未有華教團體在這方面作出探討和尋求對策。數年前公佈的《第9大馬計劃》和《教育發展大藍圖》都以強化國小作為其中目標之一,而這兩份作為這5年來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文件將在明年告一段落,接下來的5年大馬計劃和教育發展大藍圖又要如何規劃國家教育的發展,更是華社必須關心的問題。

國小逐步落實多語的學習環境,教導3語已經不再是華小的特點,再加上在單元化教育政策下,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華小重重困境中,唯有當自強,自力更生,在鞏固母語教育的同時,也提昇華小教育素質,包括應用信息通訊科技的發展來強化華小教與學的功能。唯有如此,華小才能繼續成為華裔家長乃至友族同胞的首選學校,這是華小當前必須努力的方向。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0月1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945

峇都依淡華小的困境

峇都依淡華小,一所位於森美蘭波德申的超微型華小,學生人數只有5人,而且全部是友族學生,1995年開始申請遷校,歷經12年,成功在2007年2月春節來臨前獲得批准遷校,但兩年多了,校地沒進展,此校家協主席李繼石感到非常焦慮。有人告訴他,峇小遷校問題應該趁著峇眼檳榔補選的期間加以解決。當然,李繼石抓緊機會向森州務大臣尋求協助,托補選之福,森州務大臣爽快地答應協助處理峇小的遷校問題。

2005年,筆者出席了在怡保舉行的第二屆光明勇士獎頒獎典禮,李繼石是得獎人之一,他所發表的得獎感言很簡單,但令筆者至今留下深刻的影響,他說:“他希望華教能與政治一起成長,但不希望華教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李繼石會有如此感言,不外是10多年來,申請遷校一波三折,甚至還被政客諷刺“拿錯鎖匙開門”。當晚的頒獎禮上,李繼石呈交了一份“拯救峇都依淡微型華小”的備忘錄予當時的馬華總會長黃家定,應是“拿對鎖匙開對門”,因為1年10個月後,峇小成功獲得批准遷校。但兩年多來,遷校進度緩慢,李繼石把握了峇眼檳榔補選的機會,向州務大臣反映遷校的困境,也獲得大臣的正面回應。這算不算又是再一次“拿對鎖匙”呢?筆者不曉得。如此的一個爭取遷校過程,只令筆者感慨萬分。

事實上,峇小獲得批准搬遷,但必須自行尋找校地遷校的問題正是當前華小建校和搬遷的困境。遠的不說,就以2008大選前所批准的13所華小搬遷和興建6所新華小為例,一年多來,絕大部份相關華小的建校工程遙遙無期,只因為沒有校地。

教育部規定華小建校遷校必須由董家教自行負責尋找校地,而且所尋找建校的地點不能是政府學校保留地,這造成了華小建校和搬遷的工作進度緩慢,尤其對峇小來說,關閉的危機迫在眉睫,怎能不叫董家教心急呢?

儘管州務大臣已經答應協助處理峇小校地的問題,但是解決了校地,建校經費又如何?據瞭解,峇小至今只籌獲50多萬令吉的遷校基金。興建一所新的小學需要多少建校經費和時間?峇眼檳榔補選告訴了我們答案:副首相宣佈在當地興建一所耗資1800萬令吉的國小,並將在2年內竣工。那麼峇小遷校需要多少經費和何時建成?有“護校農夫”美譽之稱的李繼石卻認為,校地都成問題,更不必說龐大的建校經費了,一語道出華小遷校的辛酸。

“拿對鎖匙開對門,但是門開了,卻發現裡邊是一堵牆”,這是峇小當前的困境,也是華小建校遷校的困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10月13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911

國中華文班前景堪虞

有兩則出現在星洲日報《柔佛版》的新聞要與讀者分享,都是與國中華文班有關。第一則是8月7日,新聞標題是:“華文教師變圖書管理員,振林山一國中8個月沒華文課”。另一則是8月29日,新聞標題是:“部份校長觀念錯誤,國中辦華語班受刁難”。碰巧不久前,遇到一位在國中執教華文的老師,向筆者反映了國中華文班的種種問題。

據他透露,目前有很多國中的華文班沒有固定的課室上課,導致師生必須浪費時間換班找課室,而且每週僅有的120分鐘(3節)教學時間,其中部份是在課外,學生疲憊無心上課已經是自然不在話下,而老師要完成所有的課程內容,更是不易,很多情況之下只能是應付考試就可以了。

此外,華文科在中學課程只是屬於副修科,可有可無,若碰上校方和家長不重視華文班,華文老師也無可奈何。他接著表示,這只是部份國中華文班所碰到的問題,而且不要忘了,國中還有一科中國文學科,處境更是可憐,報讀人數可想而知。最後,他歎氣的說,國中華文班的問題和華文老師的辛酸是很多人無法體會到的。

從上述的兩則新聞以及那位華文老師所帶來的訊息,筆者只能感慨國中華文班的問題何其多。事實上,從《1957年教育法令》,到後來的《1961年教育法令》和《1996年教育法令》,都規定如果校內有至少15名學生家長提出要求時,校方就必須提供華文或淡米爾文母語班。

令人費解的是,國中華文班長期以來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都懸而未決,這顯示了國中華文班沒有受到有關當局的重視。如今,政府又規定大馬教育文憑考生限考10個科目,這項政策無疑將進一步影響華文科考生的人數。一直以來,華社包括董教總等華團都非常關注獨中和華小的問題,但是對於國中華文班的困境,有關方面顯然沒有採取積極地態度來看待。

筆者認為,國中華文班必須受到華社的關注,這是因為關係到華小的師資來源。換言之,國中華文班的發展與華小的師資來源息息相關。華社若忽略了國中華文班的重要性,這對華教的發展將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華小每一年有八到九成的小六畢業生是到國中繼續升學,華文班是他們唯一有機會繼續學習華文的管道。因此,筆者認為,華社尤其是華團不但要關注國中華文班的問題,同時更應據理力爭,促使教育部明文規定把華文科納入正課,同時也列為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必修必考科,這是唯一能使國中華文班的發展獲得保障,並確保華小的師資來源不受到影響的解決方案。否則,國中華文班的老問題,諸如師資不足和開班受刁難等的事件將一再重演。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9月2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701

一切以師生的安全為考量

馬六甲武吉波浪華小一座擁有50多年歷史的舊校舍坍塌,所幸沒有造成人命傷亡,這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令人遺憾的是,坍塌的校舍早在5年前就已被列為危樓,也已經在一年前向有關當局申請撥款,以進行維修工程,然而卻一直沒有下文。

翻開剪報,從今年新學年到目前為止,媒體已經多次報導了有關華小校舍被白蟻侵蝕,並嚴重危害到師生安全的新聞。本文摘錄了《星洲日報》部份的幾則相關新聞標題,供讀者參閱:

‧2009年1月12日:食堂屋樑坍塌,舊課室木樑裂,古來一二校白蟻為患。

‧2009年2月21日:白蟻啃新民華小,校舍破損嚴重。

‧2009年3月16日:沙白南華小學搶救蟻蝕課室,50萬維修不夠,需再多40萬。

‧2009年5月17日:文林學校嚴重蟻蝕,天花板掉落險砸中考生。

‧2009年7月17日:玲瓏仰華急需重建,校舍蟻蝕,校長險墜下樓。

事實上,提供一個安全的學校環境給老師及學生安心教學與學習是教育部的責任,但從上述多所華小校舍被白蟻侵蝕的事件來看,教育部顯然是嚴重失責。儘管部份的學校已經獲得撥款,以進行維修工程,但是民間更是希望教育部先採取行動,及時提供撥款給面對蟻蝕問題的學校,而不是等到問題見報後,才匆匆忙忙進行補救的工作,畢竟一切必須以師生安全為首要的考量,以確保不會發生任何不幸的事件。

猶記得幾年前,吉打州一位華小老師因踩空被白蟻蝕腐的天花板而跌下禮堂逝世的悲劇發生後,當時的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就強調:“在師生安全問題上,該部是不計學校源流、宗教及種族背景,最重要的是讓師生都有一個安全的教學環境”。儘管如此,多年來,華小因被白蟻侵蝕,而成為危樓的新聞卻時有所聞。問題出在哪裡?

洪祖秋君在學校服務過,有很多感觸,早前就寫了〈那些遭白蟻吞噬的華小〉,一針見血點出問題症結所在,那就是政府以校地主權把學校分為全津貼和半津貼,結果造成華小在申請撥款時,往往就被教育部官員以全津或半津學校的分類為理由,而拒絕為華小的發展負起責任。在無法得到政府撥款的情況下,華小董家教唯有自行設法解決有關問題,包括對外展開籌款活動,以確保學校健全發展。事實上,董教總已經多次指出,教育法令從來就沒有全津或半津學校分類的規定,而只是教育部官員不尊重教育法令,私下法外立法,企圖製造不公平待遇的誤導性措施。

首相納吉上任迄今,強調“一個馬來西亞”的治國理念,同時也表示所有源流學校都是主流學校。筆者認為,首相的治國理念若要真正體現在國家教育制度上,這當中最直接,而又能取信於華社的做法就是即刻廢除一切不利於華教發展的教育法令條文,以解除華小所面對的各種限制和不公平的待遇。當然更重要的是,對於校舍有安全問題的學校,當局更應該不分源流、不分全津或半津,馬上採取行動,給予撥款維修,以確保師生擁有一個安全及舒適的環境。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9月1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586

提昇華教發展基金會的功能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宣佈成立“華教發展基金會”,由於國內華教一直缺乏類似國家語文出版局的機構,因此,“華教發展基金會”的成立,除了協助推動華教發展之外,也定期推出學術期刊,成為國內主要參考單位,同時將成為代表國內華教發展的權威組織。華社固然樂見其成,“華教發展基金會”在日後能否真的如國家語文出版局般,成為一個推動語文發展的權威性機構,這就要視“華教發展基金會”的地位和功能。

縱觀“華教發展基金會”的成立目標,可說具前瞻性,對國內華教的發展算是好事一樁。此外,馬華公會也率先通過華仁基金捐出3萬令吉,以充作有關基金會的部份經費,這顯示馬華對華教的重視。

無論如何,筆者認為,“華教發展基金會”若要達到其所定下的目標,當務之急就必須爭取得到教育部的認可,成為有關部門內的其中一個單位,以在推動華語華文的工作上,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則,基金會充其量只能算是民間教育機構,而其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例如進行華教研究和出版學術期刊,實際上是可以由目前的華教組織或機構,如教總、華研或3所民辦學院來共同推動和落實,馬華公會的華仁基金則可以全力支持這些單位來進行各項有關華教的研究和加以出版,而華社同時也不需要因為多了一個“華教發展基金會”,分散了民間的資源,加重其負擔。

事實上,成立於1956年的國家語文出版局原是隸屬教育部,並在《1959年國家語文出版局條例》下,成為一個法定機構;因此,在捍衛和推動馬來文的工作上,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不過,依據目前的情況來看,“華教發展基金會”成立並不在教育部的議程內,同時還需要依靠華社的支持,這也在在彰顯了當前國內華文教育的發展仍然受制於執政當局的單元化教育政策,無法取得全面的發展。

“華教發展基金會”是由參與教育部所主辦的“華文教育發展圓桌會議”的與會者提出,並獲得魏家祥的同意下而成立的。據瞭解,這是教育部首次舉辦類似探討有關華教發展的會議。

筆者認為,“華教發展基金會”是在如此特殊的場合中提出,因此應爭取把其地位提昇為教育部屬下的單位之一,同時再配合民間華教組織,以共同來推動國內華教的發展,這才能充份發揮其角色和功能,進而對華教的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9月1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535

增建華小問題何其多

早前讀到一則有關國內7所新華小已經尋獲校地,目前只是在等待教育部批准,就可以隨時動工興建的新聞,心裡不禁感慨萬端,華小雖然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但是華社要求政府增建華小,所面對的問題卻是何其多。

其一是申請增建華小,但不容易獲得批准。眾所周知,新山和八打靈是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學生爆滿的情況是非常的嚴重。新山縣和八打靈縣發展華小工委會長期都在收集區內華小學生嚴重爆滿的情況,每一次所公佈的資料,都詳細列出當地需要增建華小的地點和間數,不多也不少,絕對是根據政府的標準來作出合理的建校要求。然而,這些得來不易的資料呈上給教育部後,就石沉大海,沒有了下文,這顯示華社申請增建華小是多麼不容易。

其二是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獲得教育部點頭批准建校,但是卻附上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要華社自己尋找校地。教育部規定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加上在寸土如金的城市地區,要尋找一塊校地談何容易。儘管如此,在華社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最終還是通過種種的管道而尋獲校地。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透露,7所新華小所尋獲的校地,大部份是政府學校保留地,似乎表示學校保留地也可以用來興建華小,但是,魏副部長也要知道,這些由華社自行所尋獲的校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歷經一波三折,可說是得來不易。事實上,若政府刪除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條例,並直接撥地供華小建校,那不是更實際嗎?

其三是有了校地,建校經費又要如何解決?托308大選之福,上述7所華小的建校經費將由政府來承擔,這讓華社鬆下一口氣,不必再為籌募建校經費而奔波。不過,美中不足的是,1999年大選前獲得批准增建的中菁華小分校,到了今天還未動工興建。中菁華小分校在去年大選前已經獲得校地,但是教育部卻沒有撥款建校,導致這所華小從宣佈批准興建到今天已有10年之久,但還是不見一磚一瓦。

其四,有了校地和經費,但建校工程何時展開?儘管上述的新聞報導提到只要教育部批准校地,華小就可以隨時動工興建,但以前車之鑒,1999年大選前批准增建的6所華小,除了中菁華小分校毫無動靜,當中卻有4所華小是2004年大選後才完成。由於華小建校計劃不被納入大馬計劃和教育發展藍圖,因此,新華小何時可以竣工啟用是一個問號,也是華社所關注的問題。

從申請到獲得批准建校,再從尋找校地和尋求政府撥款,到最後華小成功建設起來,都是在華社維護母語教育的精神下,才得以完成的。

7所新華小的建校工程已經拖了一年多,而其中位於布特拉高原的華小更是早在2006年9月已經宣佈批准興建了,已有將近3年了,但遲遲沒有動工。

首相納吉表示,在“一個馬來西亞”理念下,大馬沒有教育主流,因為各源流學校都是國家的主流。但是,從華小建校所碰到種種的問題來看,華小何時才是國家教育主流呢?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8月11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095

多事之秋的民聯

近期,民聯領導的雪州又再鬧內哄,雪州回教黨公然要求撤換來自行動黨的州行政議員劉天球。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民聯3黨出現摩擦了,民聯執政的檳城和吉打之前也出現大大小小的紛爭。

308大選,給了回教黨、行動黨和公正黨一個機遇,組織一個名為民聯的共同陣線來領導數個州政府的政權。不斷宣稱以民為本的民聯,執政一年多來,在一些政策上的確是照顧到了州內各階層人士的福利,也贏得民眾不少掌聲。但這些還不是重點,人民更想迫切知道的是:一個要成立回教國的政黨,碰上一個以非華裔為主的政黨,再加上一個只能依靠一位政治人物為號召力,但也成為一些國陣政客尋找從政生涯第二個春天的政黨,當這3個不同目標,不同政治理念的政黨加在一起,而且假使有一天真的執政中央,究竟能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甚麼福祉?

7月初,民聯成立了一個類似“影子內閣”的“民聯議員部門委員會”,由3黨各派一位代表來監督國陣政府相關部門和部長。這本是一個好的開始,在國外,如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皆有“影子內閣”,除了監督內閣部長,本身也可吸取經驗,瞭解部門應作,為將來執政做好準備。可惜的是,成立至今,“民聯議員部門委員會”卻毫無表現。例如在廢除英化數理課題上,3黨各自表述,掌管教育部門的3黨代表也沒有對這個影響深遠的國家教育問題提出一個宏觀性的看法。這無疑令人感到“民聯議員部門委員會”只是門面功夫,但實際作用不大。

回教黨副主席沙拉胡丁表示,要在民聯精神下解決問題。只是,他沒有進一步清楚說明何謂民聯精神。在同一個陣線上,政黨之間有紛爭和矛盾是正常不過的事情,要如何解決這些分歧就得看3黨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了。

林吉祥說過,民聯成立至今經歷兩個信心危機,一個是巫統和回教黨要成立聯合政府的課題,另一個是吉打行動黨因宰豬場風波而退出州政府的問題。但是,筆者更是認為,民聯正處在一個多事之秋的時刻,只要人民產生一次的信心危機,那民聯就要與放眼執政中央的目標說再見了。因此,當前重要的是,民聯3黨最高領導人是時候認真探討彼此在政治理念上的矛盾和問題了,以鞏固合作的關係,以免加深彼此的心結,最終與以民為本的理念漸行漸遠。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8月9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1065

假期師訓班不開,臨教心慌

身邊一位當臨教的朋友最近表示有意要辭職,因為假期師訓班遲遲沒有招生的消息,使他深感前途茫然,尤其是看到身邊有很多當了幾年的臨教,還在抱著一線希望,默默等待教育部開辦假期師訓班,更是感到彷徨無助,不曉得自己何時會有機會成為合格老師。或許有人會說,這麼這樣傻,如此等待下去,倒不如另謀高就。筆者沒有當過臨教,但可深深感受到朋友的焦慮,若不是一心一意要成為老師,有誰願意去做臨教,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在今年4月曾表示,雖然假期師訓班並非培訓師資的最佳方法,但只要還有臨教的存在,這項計劃會繼續辦。副部長的言論讓許多臨教,包括友人感到鼓舞,但不知何故為何到今天還是沒有進行招生,令他們感到一場歡喜一場空。

友人表示,臨教最擔心的就是教育部取消假期師訓班,因為這也意味著他們就沒有機會成為老師了。在目前的師資培訓制度下,教育部只是錄取大學畢業生以及年齡不超過20歲的SPM學生進入師範學院受訓,對於他們這些沒有大學文憑,年齡又不符合教育部要求的臨教來說,假期師訓班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令友人感到不解的是,目前華小還缺乏老師,為甚麼教育部不直接錄取他們這些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臨教去接受培訓,以解決華小師資荒的問題,反而卻讓一個又一個有教學經驗,又對教育充滿熱忱的臨教在種種不明確的因素下,懷著失望的心情離開學校,這難道不是浪費師資人才嗎?友人曾多次向教育部詢問假期師訓班的進展,結果每次都有不同的答案,令友人深感無奈。友人要求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希望教育部明確定下開辦假期師訓班的期限,也就是假期師訓班會在甚麼時候停止開辦,好讓他們做好準備,而不是一直在空等待,筆者相信這也是許多臨教的要求。

假期師訓班,顧名思義,就是臨教在假期的時候才受訓,而平時就在學校教書,這無形中就解決了相關學校的師資空缺。因此,筆者認為,假期師訓班實際上是解決目前華小師資不足問題的一項師資培訓方案。事實上,自教育部在2000年開辦假期師訓班以來,已經有數千名臨教在這項師資培訓計劃下受訓成為合格的老師,相信這大大的減少了華小師資空缺的問題。但自2004年開始,教育部卻沒有固定開辦假期師訓班,這讓臨教感到心慌和不知所措。

事實上,若教育部擁有完善的師資培訓計劃,那學校根本就不需要聘請臨教。華小長年累月聘請臨教,這顯示教育部在培訓華小師資的工作上出現了問題。儘管華小每年都出現兩三千個師資空缺,但這些空缺都有被臨教填補,一些臨教更是執教多年,累計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希望教育部可以關注臨教上述合理的要求,以有系統性的規劃假期師訓班的開辦,而不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心態來對待臨教,這只會讓許多師資人才平白流失,也顯示教育部沒有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7月3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943

何苦為難華文組申請者?

閱讀了夏耘的〈申請師訓屢敗,問題何在?〉,不禁感歎華裔子弟申請華文組,要過五關,斬六將,非常不容易。後來從教總論壇中得知夏耘成功被錄取進入師範課程,相信這應是她堅持下所得來的成果。

事實上,夏耘申請師範課程所面對的問題,相信是很多華文組申請者的經驗。友人也是如此,上訴後成功被錄取,但教育部官員卻要他在短短的兩天到師範學院報到。友人是臨教,辭職要一個月通知,否則就要賠上一個月的薪金,這算是小事,但教學上的工作安排就在匆匆忙忙的情況下分配給其他老師了。友人感到納悶和憤憤不平,因為上訴早在一個月前就做了,為何教育部不能盡早讓大家知道上訴結果?反之卻是在時間的安排上為難有心要成為老師的人。若不是一心一意要投身於杏壇,友人也許早就打退堂鼓了。

眾所周知,華小長期缺乏師資,對華社來說已是老調重彈的課題。儘管許多華教團體如教總一再呼吁教育部要制度化培訓華小師資,以一勞永逸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但教育部置若罔聞,多年來華小師資荒問題不見得有獲得改善,每年還是需要聘請兩、三千位臨教來填補師資空缺。更嚴重的是,如今師範學院華文組也缺乏華文講師,這肯定影響華小的師資培訓計劃,如此一來,要解決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可說是難上加難了。

華小年年缺乏師資,是華裔子弟不願當老師嗎?這可不見得,教總手中有數百位華文組上訴者的名單,可見要成為老師的華裔子弟大有人在,問題出在哪裡?夏耘和友人所面對的問題,還有中文系畢業生不被錄取參加華文組的面試,以及華小華文組學員被教育部擅自調到國小華文組,導致畢業後不能在華小執教等等不合理事件的發生,實際上已經說明了問題所在,那就是教育部官員的種種刁難和人為偏差,已經對華文組申請者帶來打擊,也對教育部逐漸失去信心。

從教總論壇中發現,華文組不愁沒有申請者,但是大家都共同面對一個難題:要申請華文組,非常不容易!儘管符合資格,也不一定被錄取,更要緊的是,沒有人知道為甚麼不被錄取。論壇中有人表示失望而放棄,也有人還在堅持。大家都希望教育部公平和透明來進行招生,同時也給符合資格,但不被錄取者一個明確的交待,好讓大家可以改善本身的弱點。

但這些聲音,教育部聽到嗎?筆者衷心希望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能夠採取行動,制止教育部官員對華文組申請者的刁難和人為偏差。畢竟,大家都只是想為國家教育貢獻一份力量,就是如此簡單而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7月2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836

缺乏華文講師影響師資培訓

華小面對師資不足已經是老問題,數十年來懸而未解,迫使華小每年都要敲鑼打鼓聘請臨教,以免發生“有學生,但沒有老師進課室”的窘境。但萬萬沒想到,華小面對師資短缺的困境至今還未解決,如今培訓華小師資的師範學院也發生華文組講師嚴重不足的問題。

根據教總不久前在媒體公佈的數據,目前全國師範學院只有60多位華文組講師,還缺少30多位。由於講師不足,已造成現有的華文講師必須承擔過多的教學和行政工作。

華小師資短缺,還可聘請臨教,以暫時解決問題。然而,華文講師不足,總不能以“臨時講師”來代替吧?師範學院華文組是華小師資的主要專業培訓單位,長期肩負著為華小訓練老師的重任。師資問題由上而下,如果華文講師不足,長遠來看,必定對華小師資培訓工作帶來衝擊,造成華小師資短缺的問題無法在短期內獲得解決。

今年4月中旬,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曾表示,教育部將致力招募師訓華文講師,以解決華文講師不足的問題。這顯示教育部也清楚知道華文講師短缺的問題,遺憾的是,問題至今沒有獲得解決。事實上,為瞭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教育部在今年6月額外錄取大學資格師訓(KPLI)華文組學員。當局此舉固然有助於紓緩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在華文講師不足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加重了現有華文講師的工作負擔,而且華文講師和學員的比例差距愈來愈大,也影響教學的成效。

據悉,今年6月原本要錄取500多位KPLI華文組學員,但最終錄取人數不足400人。根據教總所收到200多位符合條件的華文組上訴者的數據來看,要成為華小老師的華裔子弟大有人在。因此,華文組錄取人數減少,相信與華文講師不足有莫大的關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解決華小師資不足的問題,首先就要擁有足夠的華文講師,這樣才能在不加重華文講師負擔的情況下來大量錄取華文組學員,這同時也確保華小師資培訓工作得以順暢進行。否則,華文組因華文講師不足而被迫減少錄取名額,在這情況下,縱然有再多的華裔子弟願意當華小老師,也只能望洋興歎。

教總指出,有一位符合資格的國中華文老師申請擔任華文講師已有一年多,但至今石沉大海,相信是教育部的繁文縟節和行政偏差所造成。因此,魏家祥副部長應著手去探討教育部相關部門的作業方式,對症下藥加以改善,例如簡化申請程序、進行即席面試招聘華文講師、擢升符合資格的國中華文老師成為講師以及杜絕官員的人為偏差,以免華文講師不足的問題惡化,進而影響華小的師資培訓工作,這不是華社所願意看到的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7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759

尊重華文組申請者的意願

教總最近向媒體透露有中文系畢業生被教育部擅自安排到國小華文組,這些中文系畢業生原本是申請小學華文組,期望在畢業後,可以到華小執教,為母語教育貢獻一份力量。不料,他們卻在毫無理由下被派到國小華文組接受培訓,導致他們畢業後必須到國小執教華文科。

教育部增設國小華文組,以培訓國小的華文師資,這是值得歡迎的措施,因為此舉不但可避免過去常發生有華小華文老師被教育部調到國小執教華文的事件發生,同時,國小華文組的師資培訓是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為重點,這絕對符合國小學生的需要。無論如何,教育部應確保在培訓國小華文師資的同時,不會影響到華小的師資培訓工作。

然而,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自2007年增設國小華文組以來,就不斷有華文組申請者被派到國小華文組的事件發生。更令人深感失望的是,儘管招生表格已經清楚把華文組區別為國小組和小學組(即畢業後到華小執教),而申請者也可以根據本身的意願來作出選擇,但教育部還是依然故我,不尊重華文組申請者的選擇。

筆者不是不認為中文系畢業生不能申請國小華文組,也不覺得是大材小用,但認為如果教育部一方面要提高教師專業,但另一方面在師資培訓制度上發生紕漏,不尊重師訓學員(未來的老師),試問又如何要這些學員將來畢業後敬業樂業,同時也獲得學生的尊重呢?

筆者認為,教育部若擔心華裔子弟不願申請國小華文組,進而導致國小華文班開不成,那教育部就必須認真探討其根本原因,以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在沒有徵求申請者的同意下,就隨意更換他們的組別。筆者擔心,倘若這種不合理的情況沒有獲得解決,肯定會對日後華裔子弟申請華文組帶來負面影響。誠如教總所指出的,教育部如此不尊重和漠視華文組申請者的意願,已經打擊申請者的熱忱。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關華文組申請者被派到國小華文組受訓的事件發生,更何況招生表格也已經區分小學華文組和國小華文組,有關的事件一再發生,這充份顯示了教育部官員的人為偏差。

要全面解決華裔子弟申請師範課程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就必須要有妥善的培訓制度和公正透明的政策,這是必要的條件,不過,這並不容易獲得落實,因為其中一個最大的阻力就是教育部裡邊的“小拿破侖”官員陽奉陰違,人為偏差所致,這是實實在在的發生著,例如前陣子有中文系畢業生不被錄取參加師資培訓課程的面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應馬上指示教育部官員把被派到國小華文組的中文系畢業生調回小學華文組,此外,副部長也必須調查事件的來龍去脈,以瞭解為何有官員明目張膽,一次又一次漠視華文組申請者的意願,同時果敢採取紀律行動,對付有關的官員。

唯有如此,才能一勞永逸解決華文組申請者所面對不公平待遇的問題,否則,人為偏差一再重演,華小師資短缺問題將永遠無法有機會獲得解決。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7月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658

何時公佈教育迷你藍圖?

去年的7月8日,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表示,教育部已經成立小組為國內的半津貼學校草擬迷你藍圖,以逐步把半津貼學校轉為全津貼學校,以及平衡這兩種類型的撥款落差。同時,他也表示,半津貼學校將成為歷史名詞。

接下來的10月,教育部舉行了為期3天的“半津貼學校方向”圓桌會議,由各半津貼源流學校的代表向教育部提出各項改善半津貼學校待遇的建議。緊接著11月,教育部長希山慕丁表示,教育部會在12月公佈迷你藍圖,以便大馬到了2010年只有兩種學校,即政府學校和政府資助學校。而在今年年初,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又表示,教育部會在瓜登補選後公佈迷你藍圖,因為不想被人誤解是在撈取選票。教長當時還指出,迷你藍圖涵蓋了各源流學校的相關需求,並確保所有學校將獲得政府的照顧。

教育部要通過迷你藍圖來資助半津貼學校的發展,這顯示教育部關注半津貼學校的發展。令筆者深深感到費解的是,教育部既然認為迷你藍圖是一份惠及各源流學校發展的教育藍圖,理應更要儘早公佈,以讓人民感受到政府要全面公平對待各源流學校發展的誠意。但是,轉眼間一年過去了,迷你藍圖卻遲遲不見蹤影,而且也無聲無息。

由於歷史因素使然,因此國內有部份學校至今還是建立在不屬於政府的校地,因此被當局稱為半津貼學校,其中華小更是佔了大部份。根據教育部去年的統計,在全國1782所各源流半津貼學校當中,華小就有889所,差不多就佔了半數。由此可見,半津貼學校的問題向來都是華社關注的課題。

事實上,半津貼學校的定義一直都引起爭議,這是因為教育法令沒有以校地擁有權來把學校劃分為全津貼學校和半津貼學校的規定,但是教育部卻自行立法,把校地屬於中央政府的學校劃分為全津貼學校(即政府學校),而校地不屬於中央政府的學校則劃分為半津貼學校(即政府資助學校),這造成了半津貼學校一直以來沒有獲得公平的撥款。

校地主權問題不應是造成半津貼學校無法全面享有國家教育資源的理由,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這類型的學校也都是在為國家培育人才。因此,筆者認為,教育部根本不需要大動干戈來準備迷你藍圖,要解決半津貼學校的困境,例如撥款落差的問題,這實際上不難,解鈴還須繫鈴人,只要教育部廢除以校地擁有權來把學校劃分為政府學校和政府資助學校的規定,並根據學校的實際發展需求來提供撥款,那半津貼學校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迷你藍圖一日沒有公佈,這也意味著半津貼學校的問題懸而未決,也令人質疑教育部要解決半津貼學校問題的誠意。半津貼學校問題困擾著大家已久,也對有關的學校不公平。因此,教育部應儘早公佈迷你藍圖,以讓所有在國家教育體系下操作的學校都有機會公平享有國家教育資源。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7月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608

維持華小華文科上課節數

教育部建議劃一各源流小學每週的上課時間,引起各界的關注,尤其是華教團體如全國校長職工會和教總都對教育部這項措施有所保留,並堅持表示華小華文節數的上課時間不應減少。

事實上,在教育部還未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之前,各源流小學的每週教學時間本來就是一樣的,即第一階段(一、二、三年級)每週的上課時間是1350分鐘(45節),而第二階段(四、五、六年級)則是每週1440分鐘(48節)。不過,自2003年開始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後,各源流小學的上課時間就起了變化,由於國小和淡小全面落實英語教數理科政策,因此,第一階段的學生每週的上課時間增加了30分鐘,即每週1380分鐘(46節);而第二階段的上課時間則從2006年開始增加到60分鐘,即每週1500分鐘(50節)。而華小方面,在“2-4-3”和“6-2-3-2”雙語方案下,不管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學生的上課時間都增加到每週1500分鐘。

全國校長職工會和教總都異口同聲表示只要當局廢除英語教數理,華小基本上不會因減少上課時間而面對太大的問題,因為廢除英語教數理的時間可以用來增加英文和華文的節數。這實際上也點出了當前華小在“2-4-3”和“6-2-3-2”雙語方案下所面對的困境。事實上,在這兩項方案實施後,華小以華語為媒介語的上課時間減少了許多。例如在第一階段,華小原本每週有80%的上課時間是以華語來進行教學,但為了落實“2-4-3”方案,過去一直都以華語來進行教學的數學科、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都被迫減少1節。更嚴重的是,華小一、二、三年級每週的華文節數從原有的450分鐘減少到目前的360分鐘,減少了90分鐘。由此可見,英語教數理政策是不利於華小的發展,因為華小的華語學習被邊緣化了。

在英語教數理政策下,各源流小學學生的上課時間增加了,這造成學生被迫承受沉重的學習壓力。因此,減少各源流小學上課時間的建議本應是值得歡迎的。不過,基於這項措施還未明朗化,華教團體在這方面多了一份憂慮,必須步步為營,以確保華文節數的上課時間不被減少。

所謂前車可鑒,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擅自把華小三年級馬來文科節數從原有的每週210分鐘增加到270分鐘,而且從2006年開始,華小四、五、六年級的馬來文科上課時間也增加了,從原有的每週150分鐘增加到180分鐘。這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在數理英化政策下,華小被迫減少以華語來進行教學的時間,導致學生學習華語的時間受到影響,但教育部卻沒有作出應有的調整,反而增加了一直以來都沒有面對教學問題的華小馬來文科的上課節數,這是令華社感到失望的。

華社,尤其是華團應關注教育部建議劃一各源流小學每週的上課時間的措施,並支持全國校長職工會和教總堅持華小華文節數的上課時間不應被減少的立場,以免華小學生學習華語的時間進一步被剝奪,進而造成學生掌握華語的能力受到影響。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7月2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582

僅有3%成效的教育政策

6年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政府倉促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6年後,成效如何?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告訴了我們答案,英語教數理科的效果不顯著,成效只有2至3%。幾個月前,當時的教育部長希山慕丁還在國會表示,政府在全國小學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的6年來,共耗資了逾30億令吉。

結果,數十億令吉用掉了,效果不顯著,該怎麼辦?副首相作不了決定,只是表示,會在近期內交給內閣,由內閣在7月初作出定奪。我們也不會忘記,希山慕丁在數幾個月前也不是說過內閣會在4月做出決定嗎?但是幾個月悠悠已過,教育部長換了人,內閣始終作不出一個決定。這一次又會不會只聞樓梯響?大家只好拭目以待。不過,如果內閣還是沒有決定,大家也不必覺得奇怪,試問誰願意為這項動用了數十億令吉,但只有3%成效的教育政策負責?

英語教數理政策實行了6年,來自民間各族教育團體反對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走到街上表達心聲,為了就是要讓孩子可以用母語來學習數理科,但是政府卻對這些反對的聲音一再置若罔聞。各族民間教育團體反對英語教數理政策是具有充足的理由的,除了但心本身的母語在數理英化措施下被邊緣化,他們更不願意孩子成為教育政策的犧牲品,典當了孩子的未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教育學者的研究都認為孩子以本身的母語學習數理科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但是政府卻本末倒置,認為以非母語來學習數理才是對的。在去年召集的英語教數理圓桌會議上,各族教育團體,學者、大學教授和各政黨都一致反對這項違反教育原理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第一批在英語教數理政策下以英文學習數理科的考生在去年的小學評估考試中,選擇以母語來作答數理科試卷的考生人數佔大多數,這個事實已經證明了英語教數理政策的失敗。

如今離開2010年新學年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政府才要對英語教數理政策作出定奪,這無疑又是一個非常匆促的決定。若政策繼續推行,肯定的成效會不理想;若取消,但只有半年的時間,試問準備的時間夠嗎?更改數理科的教學媒介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決定,但是政府並沒有從6年前的錯誤決定中吸取教訓,反而一再重蹈覆轍,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孩子的教育關係著國家的未來,曾經有位中國學者如此表示:“教育是雙刃劍,能興國;也能誤國。”大馬教育制度的制定者,究竟有沒有思考過,這批在英語教數理政策下的學生,於2020年正是踏入社會工作,是那時候的人力資源、公民和領袖的接班人。政府推行英語教數理政策,目的是要加強學生的英文(可能也包括數理科知識)。然而,一個教育政策只達到3%的成效,這對國家未來的發展來說絕對是一個災難。筆者不敢想像有多少無辜的莘莘學子成為了“白老鼠”,只是深深感覺到,2020年,離現在不怎麼遙遠,但是2020年宏願,卻似乎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6月2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519

政府撥地建校更實際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譴責一些屋業發展商沒有誠心獻地供華小建校,只是為了刺激房屋銷路,但最後卻以缺乏資金為由,而沒有兌現興建華小的承諾。若果真如此,實為華文教育發展的不幸。

儘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雖然屋業發展商應有回饋社會的責任,但是在發展國家教育方面,政府更必須負起更大的責任,以提供校地予各源流學校。

一直以來,政府都是撥地撥款興建國小,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有國小會因為政府沒有撥地而無法興建。因此,當魏家祥副部長把矛頭指向發展商沒有盡其社會責任時,也應該探討華小為何在建校和遷校的課題上會面對沒有校地的困境。

事實上,華社必須依靠發展商獻地建校,追根究底,還是因為當局的行政偏差,即規定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這才造成華社必須為了尋找校地建校而疲於奔命,而要求發展商獻地。泰豐華小建校委員會主席黃劍峰在此校的籌款晚宴上表示,大馬華教的故事,可以譜出一首首唱不完的悲歌。黃劍峰會這樣說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為泰豐華小的遷校計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雖然政府在去年大選前批准此校搬遷,但是卻沒有撥地和撥款,而必須有賴於發展商獻地和資助部份建校經費,新校舍工程才得以順利展開。

猶記得魏家祥副部長甫上任時,就指示教育部官員不得再發表不准興建華小的言論。然而,筆者認為此舉只是隔靴搔癢,因為興建華小的根本問題是在於沒有獲得政府提供校地。

根據教總近期出版的《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有關華小建校部份清楚顯示,國內還有很多華裔人口密集區面對華小不足的困境,包括了八打靈、新山以及吉隆坡周邊地區等等,而且大部份缺乏華小的華裔人口密集區至今還未獲得批准建校,至於已經獲得批准建校的地點,也因為還未有校地而遲遲無法動工興建。

因此,若有關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偏差條例沒有廢除,那就算政府批准興建華小,也無濟於事,因為華社還得自行尋找校地建校,更何況,尋找校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任務。

基於此,筆者認為,與其指責發展商沒有誠意獻地,倒不如政府主動提供校地來興建華小,以履行當局為各源流小學提供母語教育的責任。

事實上,政府撥地撥款建校,這比起發展商為了促銷房屋的銷售而獻地建校來得更有意義,因為這才是執政當局體現公平對待各族群母語教育發展的實際行動。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6月25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487

限考10科治標不治本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早前宣佈,教育部將從2010年開始,限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10科。副首相認為,此舉可避免給人一種“大馬的教育制度是以考試至上”的錯誤印像。大馬教育制度偏向應試教育,已經對校方和學生帶來壓力,因此,社會人士都期盼教育部採取實際的措施來改善目前過於注重學生成績的教育制度,以讓教育回歸到人本教育的本質。

教育部限制考生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只能報考10科的措施是否就能真正解決教育制度以考試為主導的現象?筆者並不認為如此。事實上,回到教育部當初推行“開放報考”的措施,即允許考生報考6科必修科以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來自由報考其他科目,其目的也是在於要打破僵化的考試制度。但是到今天,這項措施不但沒有達到如期的成果,反而卻衍生更多的負面問題,例如學生熱衷報考多科的現象蔚然成風。

若大家不健忘,應該還記得兩年前,某家馬來報章報導了一則有關柔佛州一位馬來女生考獲19科A佳績的新聞,而且家鄉親友還掛布條祝賀,最後卻是一場誤會,原來只考獲18科A。然而,有關考生不但表示失望,同時還向所有對她寄予厚望的人士致歉。這可說是間接反映部份家長和學生追求多A的心態。雖然此事引起教育部和媒體的關注,也有一些教育團體向教育部建議限制考生只能報考12科,但始終不了了之。因此,筆者認為,教育部應從根本上去探討為何“開放報考”的措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原因,並從中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認為限制考生報考的科目就能解決考試導向的教育制度。

教育部實施考生只能報考10科的措施,其出發點是因為國家公共服務局在發放獎學金的遴選標準上引起了諸多爭議,進而才採取的措施。教育部希望通過限制考生報考10科,借此一來可解決獎學金發放的問題,同時又可消除教育制度以考試為主導的錯誤印像,筆者認為這只是當局一廂情願的看法,因為限制考生報考10科只是治標不治本。

事實上,國家公共服務局發放獎學金所引起的爭議主要是因為當局的遴選標準不公平和不透明。因此,只要當局明確公佈遴選準則,以示透明,就不會有問題了,否則有再好的措施,若碰上執行者的偏差,也是無補於事。至於限制考生只能報考10科,表面上似乎減少了考試的科目,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是如果制度不變,還是成績主導一切,結果政策改來改去,受苦的最終是老師和學生。

筆者認為,既然教育部在《教育發展大藍圖》已經定下減少依賴考試作為評估學生的表現機制,那就必須實實在在朝著這方面的目標前進。事實上,要擺脫目前過於僵化和考試導向的教育制度,說易難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落實的目標,而且也必須獲得各個方面的配合,包括教育部裡的各個部門、州教育局和縣教育局、學校校長和老師,還有媒體和教師團體等等,所涉及的層面可說非常廣泛,因此只能一步一步來,否則欲速則不達。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6月21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426

讓國中華文班更制度化發展

吳啟聰君在其<以9科主科為標準>文章中認為,筆者建議把華文列為必修必考科在實際方面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目前仍有為數眾多的華裔生在國小求學,因此吳君建議大馬教育文憑報考科目以9科為標準,華文可列為附加科目。事實上,筆者建議把華文列為國中的必修必考科目,主要是因為每年約有10萬名華小畢業生,當中就有90%都是到國中繼續升學,而華文班是這些華小畢業生唯一有機會接觸華文的管道,這是華社必須加以關注的事實。筆者不認為把華文列為必修必考科會對國小華裔生帶來衝擊,因為國中華文班的主要對像還是華小畢業生,而就讀國小的華裔生在六年的小學教育完全沒有接觸完整的母語教育,因此在國中也無法繼續修讀華文。

儘管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規定若有15名學生家長提出要求,有關當局就必須提供母語班,但是國中華文班並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反而卻面對種種的問題,這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唯有把華文科列為必修必考科,華文班的發展才能獲得保障,同時制度化的開辦,以確保華小的華文師資來源日後不會面對問題。事實上,筆者更是認為,除了華文科之外,其他族群的母語,例如淡米爾文、伊班文等等也必須列為中學的必修必考科,以讓有關族群學習本身的語文的機會不會只是停留在小學階段,這其實是尊重各族群母語教育發展的實際行動。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已經宣佈從2010年開始,大馬教育文憑考生將只能報考10個科目。華文獨中統考文憑不受政府的承認已經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有報考華文科的考生成為了華小師資的主要來源。在當前華社無法爭取到把華文科列為必修必考科的情況下,華教團體如董教總等應該積極關注限考10個科目的措施將對華裔國中生報考華文科所帶來的衝擊,尤其是理科生可能因此而無法報考華文。然而,遺憾的是,一直到目前為止,相關的華教團體似乎沒有對教育部的這項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和回應。在這方面,華教團體應該加以關注和留意教育部的上述措施,以免對華小的師資培訓帶來影響。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6月1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385

華裔生不願當教師?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表示,有6萬多人申請2009年度6月開課的“大學畢業生師範課程”,不過教育部只要錄取約2000名學員,其中包括525位華文組學員。無論如何,魏家祥沒有進一步公佈有多少人申請華文組,這使到華社無法知道華裔大專生申請華文組的實際情況。

但是,最近卻有兩位本地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因不被錄取大學畢業生師範課程華文組的面試,而向星洲日報反映他們的失望和不滿,其中一位更是表示身邊也有多位中文系畢業生都不被錄取參加面試。雖然申請師範課程者都必須要經過當局所安排的筆試和面試,以鑒定是否符合資格。中文系畢業生理應是華文組的最佳人選,但是如今卻發生中文系畢業生沒有優先被錄取參加師範課程華文組,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這不但令人感到失望,也對當局的人為行政偏差感到不滿。因此,魏副部長應馬上對此事採取行動,指示有關方面公佈遴選標準,以顯示當局的招生工作是絕對透明與公正。

華小多年來一直都面對華文師資不足的問題,這並不是華裔子弟不愛當老師,而是教育部在培訓華小華文師資的制度上出現了人為偏差,就如上述兩位中文系畢業生不被錄取的問題,這造成數十年來華小師資短缺問題懸而未決。教總主席王超群在不久前的教總會員代表大會上就指責教育部的招生向來不透明,但仍然有官員“張開眼睛說瞎話”,對外表示華裔子弟不願意當老師,企圖誤導大家。事實上,每逢師範學院華文組招生時,教總都接獲許多符合條件的華文組申請者不被錄取的投訴。

由此可見,不是沒有華裔子弟不願申請華文組,而是在人為偏差的因素下,導致許多符合資格的華文組被拒於門外。教總多年來都在協助華文組申請者進行上訴工作,可說是最清楚華裔子弟在申請華文組時所碰到的種種問題。因此,若當局在招生的工作上可以加強其透明度,甚至杜絕種種人為偏差,類似中文系畢業生不被錄取參加華文組課程的問題就不會再發生了。

華小長期面對師資不足的問題,已經對學生的學習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魏家祥有必要正視造成華小師資短缺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包括糾正教育部官員“小拿破崙”作風所引起的人為偏差,以確保當局的招生過程必須公平與透明,否則有再多的中文系畢業生申請華文組,但卻因為當局的人為偏差以及錄取標準不透明而不被錄取,華小師資短缺問題根本就沒有獲得解決的一天,而唯有依靠臨教來填補所出現的師資空缺,這是身為副教育部長的魏家祥應加以關注和解決的。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6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355

承認統考文憑更實際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表示將為華文獨中培訓馬來文師資,以感激獨中為國家培育人才。華教界人士紛紛表示歡迎,有者更認為有關的宣佈是政府默認獨中為大馬教育體系的一環。然而,筆者認為,政府不是通過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即Bahagian Pendidikan Guru),而是選擇國家語文出版局來為獨中培訓馬來文師資,這或多或少顯示了政府對華文獨中仍然存有保留的態度,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國家語文出版局是一個文教機構,以推廣和發揚馬來文的使用為主要目標,而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卻是一個專業的師資培訓部門,管理著全國27所師範學院,以負責所有政府中小學的師資培訓工作。因此,筆者認為,若政府安排教育部師範教育司來為獨中提供馬來文師資培訓課程,這不但意義非凡,也是華文獨中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同時是政府承認獨中為大馬教育體系一環的重要起步。

事實上,筆者認為,政府若能承認獨中統考文憑,才是最實際的行動來真正體現政府感激獨中在這數十年來為國家政經文教等領域培育了無數建國人才的誠意。在這數十年來,華社都不斷要求政府承認華文獨中統考文憑,以讓獨中畢業生可以加入公共領域,例如成為教師,為國家的發展獻出一份力量。然而,政府卻對此不聞不問,尤其是副首相5月與董教總等國內7個主要華團會面時表示,由於獨中不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同時也因獨中堅持獨立,所以政府不能承認和接受獨中統考文憑,也無法為獨中提供財務援助。副首相的言論不但令華社感到失望,也為政府不珍惜人才感到痛心。

在現有的單元化國家教育體制下,要政府承認獨中統考文憑可說是難如登天。不過,這不會打擊華社要爭取政府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的決心。事實上,政府承認獨中統考文憑,不僅僅是為了讓獨中生有機會進入政府部門服務,更重要的是這反映了政府公平對待各族群母語教育的發展,以落實首相納吉“一個馬來西亞”的治國理念,即不分種族,一視同仁對待全民。因此,政府應主動承認統考文憑,這才是廣大華社的期盼。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6月11日

萬事俱備,只欠校地

最近,星洲日報《大都會》版報導了一則有關2008年大選前政府批准在雪隆區增建5所新華小以及4所華小遷校進展概況的新聞,這則新聞的標題是“建校遷校?不見一磚一瓦,9華小還是一片黃土”。

據報導,雪隆區9所在2008年大選前獲得批准增建和搬遷的華小,從批准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年半了,但是這些華小目前卻還在處理校地的階段,包括尋找校地,鑒定校地土質和測量等等,完全不見校舍的一磚一瓦。不到20個字的新聞標題,一語道出了華小增建和搬遷的困境。

教總近期出版的《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收錄了華小獨立前後的發展,其中列出了許多實際的數據和例子來加以說明華小在增建和搬遷的課題上所面對的種種問題。該書的資料清楚顯示,除了少部分的華小在興建或進行搬遷的過程中面對較少的阻礙之外,大部份華小可說是歷經波折,在董家教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最後克服種種人為阻礙和偏差,才讓華小順利興建或搬遷。

因此,雪隆區9所在2008年大選前獲得批准增建和搬遷的華小至今還不見一磚一瓦,不會令華社感到驚訝,所謂前車之鑒,過去政府在大選前所批准增建和搬遷華小的承諾,都出現許多狀況,包括了因為面對沒有建校經費和校地,造成建校工程一拖再拖。例如1999年大選前獲得批准興建的關丹中菁華小分校和獲得批准搬遷的古來華小二校到今天已有10年之久,但新校舍還未竣工啟用,實實在在反映了當前華教的困境。

不久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與董教總等7個國內主要華團會面交流時表示,政府已經提供撥款讓華小興建和搬遷,因此華團應該協助政府尋找校地,以讓這些華小的建校和遷校計劃順利進行。

副首相的言論清楚表達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華小即使是獲得批准興建或搬遷,還是面對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行政偏差條例。

事實上,由於沒有得到政府撥款撥地,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任何的變卦,獲得批准增建或搬遷的華小都會在第一時間內成立建校委員會,自力更生,通過種種的管道,包括向發展商徵求校地以及要求提供經費,以及在華社維護母語教育的精神下,才得以完成建校大計。

馬華總會長翁詩傑今年3月中表示,政府將全面承擔20所華小的建校和遷校的經費,部份華小也包括了2008年大選前,政府批准建校和遷校的華小。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校地,有了撥款,目前只有校地還未有著落。

自獨立以來,華小、淡小與國小都有著同等的地位,即屬於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因此,馬華公會在這方面有必要據理力爭,促使政府廢除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不合理條例,這不但是馬華的當務之急,中央政府也責無旁貸,以真正體現各源流小學平等的地位。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6月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244

華文應列必修必考科

針對教育部限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最多10個科目的措施,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認為這項措施將不會影響到理科生報考華文科的人數,因為他們可以選擇放棄報考科學及工藝英文。然而,日前有一位退休中學教師就對有關的措施感到擔心,並以其孩子目前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真實情況為例,而向星洲日報表示他的憂慮,同時希望借此呼吁華社關注理科生因在限考10科的情況下可能無法報考華文科的問題。

這位退休中學老師的隱憂是可以理解的,由於華文科不是必修必考科,因此很多國中華裔生都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來看待華文科。此外,目前國中華文班仍然面對著華文師資不足以及沒有被納入正課,而必須在放學後進行,再加上過去在大馬教育文憑中考獲華文科甲等成績的百分比都非常低,這些種種因素無形中使到國中華裔生普遍上對報讀報考華文科都不會有著強烈的興趣,尤其對華裔理科生而言,為了不讓整體的成績以及日後升學管道受到影響,放棄報考華文科,而選擇其他科目不是沒有理由的。

目前,只有以華裔生佔大多數的國民型中學把華文科列為學生必讀和必考科目,至於一般政府國中,學生則可自由選擇。華社過去不斷要求教育部把華文科列為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必修和必考科目,因為根據統計,每年有90%的華小畢業生都是到國中繼續升學,華文班是華裔國中生唯一有機會接觸華文的管道,因此華社的有關要求可說是合情合理。然而,教育部卻漠視華社這項要求,對國中華文班也採取不聞不問態度,例如國中華文班缺乏華文師資問題多年來懸而未決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例子。

此外,另一個華社不可忽略的問題是,若國中華裔生在教育部實施限考10科措施下,選擇放棄報考華文科,日後華小將面對沒有華文師資來源的困境。這是因為國中華裔生是目前華小師資的主要來源,唯有那些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中有報考華文科及考獲優等的華裔生才有資格申請教育部的華文組師資培訓課程。甚至要到華小當臨教,申請者也必須在大馬教育文憑考試中有考獲華文科優等才有資格提出申請。由此可見,教育部實施限考10科的措施將對國中華文班,甚至華小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表示教育部正探討把大馬教育文憑中的6科必修科減少到4科的可行性,並也表示馬華和國大黨可以提出他們的看法。因此,馬華和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應該把握良機,據理力爭,以把華文科列為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必修和必考科。唯有如此,國中華文班才能獲得保障,並繼續發展,同時也確保華小師資不會面對來源短缺的問題。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9年6月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198

公平與透明:糾正獎學金發放偏差

日前內閣同意增加公共服務局海外獎學金名額,以讓至少考獲13科1A的優秀生自動獲得獎學金,而大部份考獲12科1A的學生也將榜上有名,相信隨著內閣的這項決定後,有關優秀生沒有獲得海外獎學金的爭議將暫時獲得解決。內閣也決定明年以“國民獎學金”來取代“公共服務局獎學金”,同時也限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最多10個科目,並將以這10科的成績作為獎學金的遴選標準。

對於這兩項措施,能否真正解決一直以來成為爭議性課題的公共服務局海外獎學金分配與遴選偏差的問題,筆者認為始終還是要看當局發放獎學金的作業方式是否公平與透明。過去,由於嚴重的政策偏差所致,許多優秀的非土著生都無法獲得政府的獎學金,例如在2002年之前,政府實行固打製,以土著與非土著獎學金分配比例定為90%對10%的政策,結果引起非土著的不滿,在議論紛紛下,政府才逐步調整公共服務局獎學金的分配名額,從去年的土著(55%)對非土著(45%)的措施,再到今年的20%根據績效;60%以種族比例分配;10%發放予東馬土著;以及10%發放給弱勢群體的措施,從政府上述的行動來看,也顯示當局意識到獎學金發放不公所引起的爭議,並有意嘗試解決此問題。

然而,公共服務局每年發放獎學金都出現問題,其根本問題乃是因為整個制度完全欠缺透明而導致的,尤其是公共服務局裡邊的“小拿破侖”官員陽奉陰違,才是造成政府在解決發放獎學金所引起的問題的努力上遭遇失敗的原因。不過,對於這些造成偏差的官員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應有的對付,這是政府必須加以關注和制止的,否則再有好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徒勞無功。

內閣已經成立了以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為首的特別委員會來探討現有的獎學金發放制度,同時也限定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最多10個科目,並將以這10科的成績作為遴選獎學金的標準。筆者認為,限制考試科目,固然一方面有助於打破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制度,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事實上,要一勞永逸解決公共服務獎學金在發放獎學金過程中所引起的各種問題,以“國民獎學金”來取代“公共服務局獎學金”只是一個起步,其關鍵還是在於新的發放及遴選機制是否公平與透明。政府是時候展現改革的魄力,以糾正現有獎學金發放偏差的制度,讓各族優秀生都有機會分享國家教育資源。筆者衷心期待明年不再發生獎學金發放不公的偏差問題,以邁向首相納吉“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前進。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5月29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128

教育政策應走向多元開放

董教總等7個華團代表與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會面,針對多項華教問題進行討論,這項會面備受華社的關注。不過,從會面結果來看,華教的發展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以教總前主席沈慕羽的一句話:“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來看今次的會面成果,是非常的貼切不過的。

在一個小時半的會面中,7華團代表向副首相提出了當前6項華教主要課題,包括英語教數理政策、華小建校、師資、撥款、獨中統考以及董事會主權,其中以英語教數理最為受人關注。

針對上述種種華教問題,副首相都沒有給於華社滿意的答覆,尤其是在英語教數理的課題上,還是依照一貫的說詞,即“需要多聆聽各界的意見,才作出定奪”為由而輕輕帶過。不過,當中最令人感到失望的就是政府現階段不會獨中統考文憑,以及表示希望華團協助尋找校地,以讓華小進行建校和遷校。副首相的言論也清楚帶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國家教育政策還是以單元化為主導,而不是華社所期盼的多元開放教育政策。

事實上,在承認獨中統考文憑和要華社自行尋找校地來建校和遷校的課題上,副首相的言論凸顯若干矛盾,也令人對政府解決華教問題的誠意打了折扣。副首相一方面認為獨中不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策,包括課程綱要和教學方式,同時也因獨中堅持獨立,因此政府不能承認和接受獨中統考文憑,也無法為獨中提供財務援助。

但是在另一方面,自獨立以來,華小就是國家教育體系下的一環,採用的是國家教育課程綱要,同時師資也是經由教育部的培訓,因此可說是絕對符合國家教育政策,華小理應獲得政府的全面資助。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華小師資不足,建校和搬遷需要自行尋找校地就道出了一切,即使是符合國家教育政策,華小的發展還是面對單元化教育政策的阻撓。

由此可見,獨中統考文憑不被承認以及不能獲得政府的財務援助,問題並非在於獨中是否符合國家教育政策,而是取決於執政者如何看待各族群的母語教育發展。

首相納吉在“一個馬來西亞”第7項價值觀,有關教育部份提到:“我們並沒有教育主流,因此不存在一個國家主流,即使國家主流概括本地各源流學校”;首相認為雖然多源流教育存有挑戰,但也是國家的優勢。而事實也證明,獨中雖然不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主流,但在各個領域上,卻為國家培訓了不少人才,這是政府應該加以珍惜的。

有句話教育名言提到:“彩虹之美,在於多色共譜;人生之美,在於多元共存;教育之美,在於各得其所”。因此,國家的教育政策必須走向多元開放,讓各族群母語教育百花齊放,這才是符合當前世界發展趨勢。副首相領導下的教育部應該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國家多源流教育存在的一個事實,並調整政策,更新觀念,摒棄存在教育領域內已久的單元化政策,以真正落實“一個馬來西亞”的理念。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5月27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