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別讓測試成孩子夢魘

為了達到國家關鍵成效領域的其中一項教育目標,即確保孩童在小學就讀3年後,可以掌握讀寫算技能,因此,教育部規定所有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3月份須參加識字和精算計劃(LINUS),以測試馬來文和數學兩個科目。從概念而言,識字和精算計劃不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措施,因為若從其推行目標、進行測試的進展表,以及到如何安頓測試不過關的學生,一切都有詳細的說明,例如測試不過關的學生將接受輔導,而且是1名教師對15位學生,這樣的小班制肯定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然而,一個好的教育措施,若是缺少周詳的規劃,而且過於理想化而忽略學校的教學實際情況,不但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達到既定的目標,而且其執行過程中,也有許多弊病。以識字和精算計劃下的馬來文測試來說,華小的成績差強人意,追根究底,原因是馬來文科的測試範圍大大超越了華小學生的程度,而且華小採用和國小一模一樣的試卷,試問在語言學習環境有別之下,華小學生如何要考到好的成績?馬來文測試成績不理想,沒有達標,苦的是校長和老師,要面對教育部的壓力,家長也會怨聲四起,更不幸的是,才上課不到3個月的小學生就要被“標籤”,被歸類為需要接受學業輔導的一群,小小年齡,就要承受如此的學習壓力,實在有違教育原理,也讓這項測試成為了小學生的夢魘。

事實上,讓小學生接受6年小學基礎教育後,就能掌握讀寫算技能是教育部自80年代推行三M制度以來一直強調的小學教育目標。早在前幾年,教育部就有言論指出目前的小學教育仍然無法讓大部份的小學生掌握讀寫算技能,因此,當時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例如KIA2M、PROTIM等措施就相續出現了,其目的就是要確保小學生能夠掌握讀寫算技能。然而,這些推行的教育措施有沒有達標,我們不得而知,但非常清楚的是,每一次受到測試的都是學生,不是設計測試考題的官員。

80年代至今,三M制度已經推行近30年。如果還有許多學生無法掌握讀寫算技能,該檢討的是整個教育政策,以糾正其中的執行弊端,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實施不同的教育措施來對小學生進行種種的測試,更令人無法苟同的是,測試的範圍遠遠超越了學生的學習程度,令人感到有關教育措施的意義何在?更何況就當前情況而言,識字和精算計劃完全與教育部要減少學生學習和考試壓力的理念背道而馳。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教育措施的成功與否必須有賴於教育部、校長、老師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合作,否則是很難達到實際效果。多個站在教學最前線的教育組織如教總、校長職工會和教專等已經向教育部表達了他們對識字和精算計劃的看法和意見,因此,希望教育部認真聆聽這些教育專業團體的建言,對症下藥,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以真正幫助學生的學習。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1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92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