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教育部別再為難華小

教育部決定於2011年在小學一年級推介《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課程的目的是要讓各源流小學的學生從小就認識大馬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措施,沒人會反對。

但是,教育部建議各源流小學採用同一個教學語文來教導這個新科目,並認為這樣就可以達到課程的目標,這就無法令人苟同了。

事實上,當教育部要推行這個新科目時,華團的代表已經在教育部的會議上表達了華社的看法,希望教育部維持各源流小學的母語教學的特徵,同時也為了達到教學的有效性,應讓華小以華語來教學。

此外,華團過後也上書教育部,再一次反映了華社的意願。然而,教育部官員不但不認同華團的建議,反而堅持《馬來西亞我的國家》必須以馬來文進行教學,顯示教育部秉持一貫的單元化教育思維來制定教育政策,也印證了教總主席王超群的一番言論,那就是一些教育部官員存有偏激思維。

各源流小學以各自的母語作為教學媒介語是既存的事實,因為這是國家憲法賦予各族不得被阻止學習和發展本身母語的權力,也是教育法令所闡明各源流小學是以各自的母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條例,這是不容他人所否定的,尤其是對國家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更是必須遵守的原則,並謹慎制定符合大馬多元國情的教育政策,而不是推行不利華小發展的教育措施。

而且,從教學原理而言,英語教數理政策的失敗,證明了母語才是小學生在學習上最有效的語言。教育部推介《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目的不在於加強學生對馬來文的掌握,而是要各族學生認識我們的國土;既然如此,在共同的課程綱要下,何不讓各源流小學以各自的母語來進行教學,更何況這本來就是符合母語是小學生最有效的學習媒介語的事實。以學生不熟悉的語言來教導有關的科目,學生學得辛苦,不但達不到教學目標,也失去了意義。

以馬來文在華小教導《馬來西亞我的國家》新科目,從教學的成效而言,因為不是學生的母語,將會面對教學的問題;以大馬多元語文的國情來看,則是制定政策的官員不尊重各源流小學的母語教學特徵。如此一個不討好,又得不償失的教育政策,教育部實在沒有必要推行,而引起民怨。首相納吉說過,唯有異中求同,真誠融合,才能體現“一個馬來西亞精神”。希望教育部官員緊記首相的叮嚀,不要再為難華小了,因為這與首相的治國理念背道而馳。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3月10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384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