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教育政策須有周詳規劃

當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在今年6月宣佈從2010年開始,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考生只能報考10科的措施時,就已經是引起各界的議論紛紛,華社和印裔社會也表達了他們擔心在這項措施下,將影響華裔和印裔學生報考母語科的隱憂,但當局卻還是一意孤行,加以推行。

然而,這項措施如今卻有新的變化,內閣早前宣佈允許大馬教育文憑考生從明年開始可報考12個科目,確保華裔和印裔考生有機會報考母語科,此舉顯然是俯順民意,沒讓民間失望,也贏來掌聲。筆者認為,這項措施的轉變也顯示了教育部在制定某項教育政策時缺乏周詳規劃,以致有關的政策還未實行,就已經引起諸多批評。

教育部是制定和推行國家教育政策和措施的主要部門,因此在對任何教育課題作出重大決定前,必須事先廣泛收集意見,同時進行深入探討,釐清其利弊,以證明有關的政策和措施的可行性。然而,在很多重大且影響深遠的教育課題上,我們不難發現教育部確實缺乏周詳的規劃,甚至在政治因素下,作出有違教育原理和罔顧民間意願的決定,這其中又以英語教數理政策最能說明如果教育缺乏專業的研究和周詳的規劃,其所帶來的衝擊是何其大。

事實上,在處理華小華文師資的問題上,教育部也是如此。就以華小的馬來文科來說,華小需要能掌握華文和馬來文的雙語老師,以讓華小學生能夠更有效掌握馬來文,但教育部卻沒有培訓相關的師資,反而派遣馬來教師到華小教導馬來文科,完全沒有考慮華小的實際需求,更對華小的發展不利。

教育是立國之本,因此,教育部在制定教育政策或措施時絕對馬虎不得,不能輕率的以非教育專業的手法處理之,同時更必須照顧到大馬是一個多源流教育體制的事實,以免不當的教育政策對國家帶來深遠的影響。

筆者希望教育部往後在制定教育政策或措施時,除了必須提供一個交流平台,讓各族的民間教育組織有管道反映他們的意見之外,以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更重要的是,民間教育組織所提出合理和建設性的意見要被採納,避免教育政策一旦推行後,與民間的期望有巨大落差。筆者也認為,當一項教育政策或措施還未真正推行,卻已經引起民間教育組織的反彈,這就意味著教育部是時候重新檢討有關政策的可行性。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9年12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26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