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莫讓增建華小成空談

衛生部長廖中萊表示,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原則上同意馬華的建議,即在房屋3千間以上,華人佔大多數的新住宅區,自動保留一塊土地興建華小。而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曹智雄也表示慕尤丁已經指示其部門探討在華人佔大多數的新住宅區落實興建華小的計劃。乍看之下,政府在未來似乎已經準備好要制度化增建華小,這對華社而言應該是一個喜訊。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在現階段大家也只能聽其言觀其行,畢竟數十年來,要求增建華小的呼聲從不間斷過,也得到有關當局的無數承諾,但真正能建起來的華小卻少之又少。教總出版的《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資料集》可說是詳細記載了自獨立以來興建華小的辛酸史。

事實上,筆者對於馬華的這項建議是感到非常的不解和納悶,因為政府早已經有制定增建學校的指南,那就是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屬下城市與鄉村規劃局的興建學校指南。這份指南非常明確指出,在一個擁有3千至7千500人口,或至少420名到1千050名小學生的社區,就必須設立一所5至10英畝校地的小學,而且在《1996年教育法令》第3節28條文下,教育部長也有權力設立國民和國民型學校。由此可見,馬華根本無需費盡心思向教育部建議擬定增建華小的新指南,反之應該是據理力爭,促請教育部依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的現有建校指南和遵循教育法令,在華裔人口密集區撥款撥地興建華小,這才是根本解決華小不足的行動。

事實上,在增建華小的課題上,華社所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沒有增建華小的指南,而是教育部官員制定了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條例,這不但是明目張膽拒絕華社興建華小的要求,也是政府要強化國小的政策。舉個例子,教育部近期在回應雪州安邦再也班登柏蘭嶺華裔居民有關增建華小的要求時,儘管當地人口約兩萬,其中90%居民是華裔,但教育部卻直截了當表示會在當地優先考慮興建國小。可見增建華小有多難,不是有了建校指南就能順利建校。其實,除了新的華小不能建在政府保留地之外,就連搬遷微型華小也受到這項條例的鉗制。

這麼多年來,馬華始終無法促使教育部廢除政府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的不合理條例,這是非常說不過去的,也令人感到失望。筆者並非質疑馬華在爭取建校的努力,而是認為馬華應認清造成華小不能根據華裔人口需求而順利增建的根本原因,並對症下藥,杜絕教育部官員的行政偏差,廢除不合理的建校條例,以確保華社要求興建華小的申請不被教育部的小拿破侖官員刁難。否則,制度化增建華小只能一直停留在空談的階段,但實際上卻又無法真正獲得落實。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10年9月2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1644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