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華小錢不夠用

副首相兼財政部長納吉11月4日宣佈,政府將把從汽油津貼省下的70億令吉,作為15個用途,其中2億令吉將平均撥給華小、淡小、政府宗教學校和教會學校。換言之,華小、淡小、政府宗教學校和教會學校將各得5000萬令吉。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全國共有310所國小是屬於半津貼學校(這類國小多數是屬於前教會學校),華小則有884所,淡小則有378所。這也就是說,每所半津貼國小平均將分享約16萬令吉的撥款,每所半津貼淡小也還能獲得大約13萬令吉的撥款,相比之下,每一所半津貼華小卻只能獲得大約5萬6000令吉的撥款。

雖然不是每一所華小都需要有關的撥款,但是,若根據各源流半津貼小學的數目來比較,華小的數目遠遠超過國小和淡小,當局理應提供更多的撥款給華小。針對華社普遍上認為華小獲5000萬令吉撥款是不足的問題時,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僅僅表示,不只是華小,各源流小學都認為不足。的確,在目前百物膨脹的時代,學校的維修費和管理費肯定也受到影響。因此,對各源流小學來說,5000萬撥款也可能只是解決一部份學校所面對的問題,但是對華小來說,這批撥款卻是杯水車薪,而且也不夠用。

一直以來,華社都抱有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因此就算當局沒有提供足夠的撥款,華社還是能夠自力更生,自行籌款來發展華小的軟硬體設施,以讓孩子能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來求學。因此,這幾十年來,無論是華文獨中還是華小,華社所籌到的款額是一年比一年多。

不久前,《星洲日報》大都會在同一版中,大幅度刊登了巴生青年華小和英華華小籌建校基金的新聞,根據報導,兩所華小所需籌募的總額達到260萬令吉。此外,雪隆華小近這一兩個月來,都紛紛展開籌款,以發展學校軟硬體設施,包括了吉隆坡甲洞華小一二校需要籌800萬令吉、巴生濱華華小一二校共需要450萬令吉,巴生中華女校也需要向華社籌募250萬令吉等等,若再加上全國各地華小和獨中的籌款運動,籌款數額可說是無從算起。因此,把籌款形容為華社的第二個所得稅一點也不為過。

教育是立國之本,因此當局應該公平對待各源流學校,尤其是更不應該把學校分為全津貼學校和半津貼學校,進而直接影響了半津貼學校本應享有的國家教育資源。尤其對華小來說,由於大部份華小都是半津貼學校,無法全面獲得政府的資助,而必須依靠華社的捐款來發展學校設施,再加上華小籌款頻密,無形中已經成為華社一個沉重的負擔。在一些小地方,華社資源有限,華小籌款難於展開,對華小而言可說真的是“愁”款。

副首相納吉最近在全國華人文化節的開幕儀式上表示,政府不曾想過要推動種族同化政策,因為這可確保各族人民可以擁有各自的文化、思考方式、宗教與教育自由,遠比實行單一民族政策好。作為未來國家的領導人,納吉的言論自然是受到華社的歡迎。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必須先採取行動,糾正國家教育體制的偏差,在每一年的財政預算案或每5年的大馬計劃之中,制度化地把華小撥款納入在內,這才能取信於民。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11月9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