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報告教長:華小嚴重爆滿了

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不足是個老問題,最近,各華文報章的雪隆版都大幅度報導有關雪州蒲種區內4所華小面對明年新生人數爆滿的新聞,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華裔人口密集區如新山和蒲種的華小,在每一年的新生登記時期,都會面對學額不足的困境,導致許多華裔新生無法就近上學,小小年級就被迫舟車勞頓,到遠離住家的華小就讀。由於增建華小不易,為了讓更多的華裔子弟可以就近上學,許多華小唯有增加班級,以容納更多的學生。

增班固然解決了華小學額不足的困境,然而,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以蒲種區內的4所華小明年可容納的新生人數和所開設的班數來看:益智華小676人,班數為14班,平均每班48人;哈古樂華小410人,班數為10班,平均每班41人;新明華小300人,班數為6班,平均每班50人;漢民華小650人,班數為13班,平均每班50人。

由此可見,蒲種區內的4所華小明年一年級的平均每班人數最少是41人;最高則是達到50人,而且是遠遠超過了教育部在推行3M制時所提出為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果,小學每班理想學生人數是以不超過35人為準的標準,更何況小一階段是新生的適應期,最需要老師的照顧和教導。

試想想看,一個老師面對著四、五十位才剛剛入學的小一生,要如何做到全面的照顧每一位學生?每班過多的學生人數,不但增加老師的負擔,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效也直接受到影響。

華裔人口密集區長期缺乏華小,當局就必須實事求是,根據華裔人口結構的需求來增建華小。但是,在要求增建華小的課題上,華社總是面對著教育部官員的百般阻擾,以種種的理由來拒絕,最常見的就是學校保留地只能用來興建國民學校,結果華社必需自己尋找校地,導致增建華小的進展無形中被耽誤了。例如,教育部長希山慕丁曾於2006年9月間宣佈在第九大馬計劃下,將在雪州蒲種興建敦陳修信華小,但是已經快兩年了,有關的新華小還是沒有進展,而且校地也沒有著落。

教總於今年5月代表大會前夕公佈了一份有關《華小建校、遷校和微型華小概況》的報告指出,全國學生人數超過1500人的華小間數已從80年代的65所增加到目前114所。其中,在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新山縣125所華小當中,有超過一半的華小的學生人數是超過1500人,這顯示當地華小嚴重不足的困境。

誠如教總在其調查報告的其中一段提到:“位於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柔佛新山縣等華裔人口密集區的華小,面對學生人數嚴重爆滿的困境,這些地區的華小已經不足以容納日益增加的學生,因此,在有關地區增建華小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基於學校作為社區的基本設施,是有關社區居民的基本要求,以滿足社區內各族人民對母語教育的需求。因此,教育部必須依據國小建校的方式,根據各族人口的結構,在有需求的地區,主動撥地撥款興建各源流小學,這是作為一個民選政府所必須履行的責任。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8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659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