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一間哈古樂華小,夠嗎?

在霹靂哈古樂華小遷校的事件上,華基執政黨充份發揮了宣傳的效果,把哈古樂華小成功遷校至雪州蒲種當作是華社盛事一樁,並以哈古樂華小遷校創造多項紀錄而引以為傲。但是,一間哈古樂華小就解決了蒲種嚴重缺乏華小的困境嗎?當地何時才會有第二間新的華小呢?
 
表(一)2008年蒲種一年級新生人數
學校新生人數班數每班平均學生人數
哈古樂華小301743
漢民華小6701255
益智華小6981450
新民華小300650
沙登二校4801048
 
表(一)的資料整理自12月8日《星洲日報》的大都會版。教育部在80年代推行3M制度時,所規定的每班理想學生人數是35人以下,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表(一)卻清楚顯示,蒲種華小學生嚴重爆滿,根本沒有達到教育部的標準。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時候是一個適應期,但是,每一班學生人數過多,不但導致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也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
 
城市地區如蒲種缺乏華小已經是一個老問題,哈古樂華小只能暫時解決蒲種華裔居民不必因區內原有華小已經爆滿而被迫到蒲種以外華小就讀的困境,長遠來看,蒲種在短期內必須增建華小,誠如八打靈縣發展華小工委會於2003年針對八打靈縣的華小概況作出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指出,蒲種至少需要增建3所華小,以解決當地華小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在哈古樂華小新校舍開幕的獻詞表示,增建華小不是一個敏感的課題。馬華公會中央教育局主任李成材上議員近期在回應反對黨領袖林吉祥針對哈古樂華小遷校事件上也表示,哈古樂華小打破了前教育部長安華在位時,政府學校保留地不能增建華小的政策。既然如此,自安華遭革職至今,已經有9年之久,理應增建華小不必再經過華社的力爭就能順利達成,但事實並不如此。
 
《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清楚列明當局要增建國小的間數,卻對增建華小只字不提,甚至連遷校也不在其政策內。而馬華公會於2005年3月在該黨的第9大馬計劃建議書提到要增建華小,結果引起一番爭議。由此可見,要制度化增建華小還是困難重重。
 
哈古樂華小成功越州遷校,固然是造福蒲種華裔居民,值得大家高興。但這不意味著當局已經放棄了單元化教育政策,反而更令人感到擔憂,因為到了今天,要解決華裔人口密集區華小嚴重短缺的方案不是增建新的華小,而是遷校,而且在一些情況之下,還得越州遷校,這種不合理的政策,是華基執政黨,尤其是馬華公會必須去關注以及糾正的。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2007.12.17
http://search.sinchew.com.my/node/9046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