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希山慕丁日前公佈截至2007年12月《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的中期檢討報告,有關報告除了突出自去年一月推行以來,在《教育發展大藍圖》下所推行的各項教育計劃的進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之外,也不忘強調教育部對華小和淡小的關注,其中就包括提到了教育部近一年來所提供給半津貼華小的撥款數額,以及獲得批準興建和遷校的華小間數。
教育部第一次公布《教育發展大藍圖》的檢討報告是在去年的7月,當時教長希山慕丁表示,在歷任的教育部長中,他是撥款最多給華小、淡小和宗教學校的一位,並也承諾會繼續協助這些學校。此外,教長也曾多次公開表示多源流學校的存在是國家的強項,因此政府不會邊緣化任何源流學校。
事實上,國家教育政策的推行,本應該兼顧到各源流小學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因為華小、淡小和國小本都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然而,《教育發展大藍圖》所列出的種種發展計劃和資源分配等等,卻是以要強化國小的發展為主;對於其他源流學校如華小的發展卻是置若罔聞,完全沒有提到華小和淡小的具體發展規劃。
更嚴重的是,《教育發展大藍圖》也出現了單元思維的內容,例如大藍圖的第4.10-4.16節重申馬來文作為國家語文的地位以及作為教育制度的主要教學媒介語。其中第4.12節引述《1956年拉薩報告書》的“最終目標”,即“本邦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必須把各族兒童集中於一個國家教育制度,並以馬來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
此外,《教育發展大藍圖》的第6章也提出強化國民學校的政策、策略和具體的發展計劃。由此可見,《教育發展大藍圖》的種種內容,與教長的言論顯得格格不入。
一直以來,當權者都認為唯有通過單元化教育政策的執行,以達到國民團結。然而,事實證明,數十年來的單元化教育政策不但不是國民團結的最好方法,而且也造成各源流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華小和淡小長期面撥款不足、師資短缺等問題。國家教育政策若只是關注某一族群的語言,不但不能讓各族人民真正同心,而且也會造成各族人民之間的政治矛盾和爭執。
在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網絡化的衝擊下,我國面對國際上的競爭和挑戰,而人力資源的提升與國家教育政策息息相關,因此《教育發展大藍圖》的落實更應該真正惠及國家的整體發展。基於此,教長多次公開聲言公平對待各源流小學,包括華小的言論固然值得贊揚。然而,教長對多源流教育的保障,不應只是通過媒體來傳達,反之應該全面貫徹和落實在國家教育政策上,並通過各種行政措施加以實踐,以讓各源流小學共同發展。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教長有必要重新檢討《教育發展大藍圖》,以修正大藍圖種種不利於多元教育發展的內容,並採納民間教育團體如董教總所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一視同仁對待各源流學校,以完善大藍圖不足的部份,進而創造一個真正平等且多元的文化環境,帶領國家建設成為先進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5月6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5534?page=4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