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最近表示,為半津貼學校而擬制的《迷你發展藍圖》草擬工作將在未來兩個月內完成,以讓半津貼學校能夠享有與全津貼學校的同等資源。然而,令筆者感到費解的是,教育部為何不直接修正《教育發展大藍圖》有關單元化教育思維的內容,例如把強化國民學校改為共同強化各源流學校;反之,教育部卻大費周章去制定《迷你發展藍圖》。
事實上,國家獨立至今所制定的教育法令,包括了1957年、1961年和1996年的《教育法令》都沒有把學校劃分為“全津貼學校”和“半津貼學校”。董教總也指出,是教育部官員自行實施“全津貼學校”和“半津貼學校”區分,目的是要限制華小、淡小和教會學校所應得的發展撥款。由此可見,為半津貼學校而擬制的《迷你發展藍圖》可說是名不正,言不順,也令人感覺到當局諱疾忌醫,企圖刻意淡化《教育發展大藍圖》中單元化教育政策思維的意圖。
《迷你發展藍圖》的制定也在在反映了教育部於2007年1月所公佈的《2006-2010年教育發展大藍圖》是沒有顧及我國各民族對母語教育的實際需求,因為《教育發展大藍圖》是以單元化教育政策為依據,重點在於強化國民學校,使之成為全民的首選學校。1956年《拉薩教育報告書》所提出的“最終目標”的影響非同小可,使到至今教育部所推行的各項教育政策和行政措施處處都可見“最終目標”的隱議程在主導著。
因此,筆者深信,以單元化教育為主軸的《教育發展大藍圖》今後還是會繼續主導國家教育的發展,一切的教育措施和實踐將是以《教育發展大藍圖》為依歸。在強化國民學校的大前提下,華小還是無法享受到大部分的國家教育資源。
筆者認為,《迷你發展藍圖》的制定和推行,固然有助於改善華小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半津貼華小面對發展撥款不足的困境,但這不是根本解決華教問題的方案。對華社來說,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教育政策,包括制度化興建華小、培訓足夠的華文師資、提供均等的撥款予華小以及給予華教應有的各項軟硬體資助,這才是以對症下藥,真正解決華教乃至各族群母語教育所面對的種種問題,畢竟華小和國小一樣,是屬於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
《教育發展大藍圖》的實施期是從2006年至2010年,換句話說,目前,大藍圖的實施已經到了中期階段。因此,教育部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討《教育發展大藍圖》,以修正大藍圖種種不利於多元教育發展的行政措施,並實事求是,一視同仁對待各源流學校。
處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唯有尊重各民族的母語教育,讓各源流學校共同發展,我國才能達到2020年宏願先進國的目標,這是作為掌管國家教育事務的教育部全體官員必須認清的事實。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7月14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632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