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母語教數理才是上策

《星洲日報》獨家報導英語教數理政策極可能被取消的新聞,引起各界的關注。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馬上回應表示,有關英語教數理政策是否繼續推行的決定,一切必須等到今年的六年級評估考試成績放榜後才會有定案。

英語教數理政策自2002年5月由前首相馬哈迪提出,並在2003年強制推行後,一直到今天,都是各族群關注的教育課題,這是因為已經關系到各族群母語教育生存發展的問題。

在資訊化和全球化的挑戰下,我國人民所面對的競爭,來自世界各國,而且勢不可擋。因此,除了掌握本身的母語,也必須學習其他國際性的語言,尤其是學習作為當今最強勢語言的英語,沒有人會否定這一點。實際上,不僅在馬來西亞,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得面對資訊社會蓬勃發展的衝擊,並鼓勵國民學習多種語言,但其根本差異在於各國政府如何制定語言教育政策,以在全球化下求得最好的發展,因應來自各國的強大經濟與科技領域的競爭。

一些發展國家如日本、韓國、芬蘭、德國等非英語系國家,選擇採用多元主義的語言政策,強化人民的母語根基,進而提升使用英語的能力,以解決國家發展的需求。因此,雖然這些國家的小學教育是以母語為主,但是卻沒有造成學生升上了大學階段後,面對以英語學習數理的障礙。然而,也有一些國家如南非選擇了在小學階段摒棄母語教導數理的優勢,而改用英語教學,以圖達到提升人民的英文水平,結果適得其反。由於英語不是學生的母語,造成學生的數理成績低落。

在我國,儘管小學英語教數理還在爭論中。但是這6年期間,來自民間教育團體針對英語教數理成效的調查結果不是很樂觀。首先,2005年舉行的馬來人教育大會的報告顯示,有50萬名馬來學生將因無法跟得上英語學習數理,而被迫輟學。

其次,在華小方面,雖然以華語和英語同時學習數理,但情況好不了多少,根據教總在去年5月公佈的一份有關華小落實“2-4-3”方案的報告顯示,“2-4-3”方案不但對華小數理的教學成效帶來負面的效應,甚至也影響了華文的學習。

早在1951年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會議上,曾做出這樣的建議︰“……在教育領域,應盡量延長使用母語學習的階段,特別是學生應該以母語啟蒙,因為他們最容易瞭解,同時使用母語教學可以縮小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之間的距離。”

事實證明了,學生在沒有良好的英語基礎上,根本無法有效以英語來學習數理。因此,以母語學習數理才是上策。唯有先掌握本身的母語,後再學習另一種國際語言,才會使我們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上找到自身的位置。

英語教數理政策是“教育問題,政治解決”。教育被政治化,結果學生是最大的受害者。教長已經宣佈會在今年的小學評估考試後對英語教數理進行評估,以做最後的決定。但最重要的是,教育部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是不把教育問題推向政治化,而必須是以教育為出發點,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涉。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南方客  2008年5月8日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556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